原標題:
“圈”出萬千氣象
——2024年度關鍵詞之“圈”
細數2024年惠州的關鍵詞,“圈”是繞不開的字眼。從特色文化火爆出圈,到道路交通融灣入圈,再到生態物種喜擴新圈……一個“圈”字,不僅可以拼湊出這座城市過去一年的萬千氣象,更能輕易解鎖人們心頭滿滿的暖心記憶。
(一)文旅出圈
就在上月,惠州又一次火爆全網——一場集體育、娛樂、文化于一體的香港明星足球隊惠州公益邀請賽精彩上演,黃日華、何家勁、羅家英等一眾香港明星齊聚惠州,與惠州“惠聚美好”足球隊同場競技,為2萬多名現場球迷獻上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賽事。短短24小時內,賽事在全網斬獲超過2500萬流量。
一場活動,帶來“潑天”流量,讓一座城火爆“出圈”。對惠州來說,這并非孤例。
將時間軸拉回2024年初,一場華麗的“夢回大宋·宋式婚禮秀”至今仍讓人回味無窮。伴著鑼鼓喧天、舞龍開道,一場詩情畫意的“婚禮秀”再現惠州西湖。大年初三當天,全網50多個平臺對其進行直播,觀看量超500萬人次,打響了惠州2024年火爆出圈的“第一炮”。
過去一年,惠州不斷深度挖掘歷史文化遺產,讓一項項傳統文化“活起來”。從西湖新春燈會、龍舞大巡游,到東坡粉絲大會等,多場豐富多彩的文化民俗活動,讓惠州成為全省爆款旅游目的地之一,甚至榮登全省“榜一大哥”位置。
除了千年古城古韻,惠州“火出圈”的背后,更有年輕與狂野的一面。
在流量加持下,2024年惠州不斷突破自我,探索“文化+體育”“體育+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加速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讓整座城市“潮起來”。
2024年3月,首屆惠州馬拉松比賽期間,惠城區江北、橋東、橋西、麥地大部分酒店一房難求,游客同比增加9萬人次,直接拉動消費超8000萬元。
同時,近幾年惠州通過舉辦高水平賽事、打造高水平運動隊伍等方式,積極推動滑板運動產業發展,著力打造“滑板運動之城”,期待從一個小滑板“滑出”大未來。
運動健兒燃動活力與激情,惠州也由此展現出了正青春“年輕態”,“潮起來”的城市形象變得更加立體。“潑天”的流量,既讓惠州文旅持續“上分”,也必將助推惠州從“出圈”走向“出彩”。
(二)交通融圈
俗話說:道路通,百業興。2024年,惠州在內外聯通上下功夫,取得了顯著進展。
內暢方面,惠州成功申報交通強省建設試點城市,“豐”字交通主框架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南山快速路工程(一期)主線通車,宏達路(一期)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鵝城大橋建成通車,成為聯動東江兩岸惠民興業的新動脈,標志著惠州“豐”字交通主框架進一步完善。
外聯方面,惠州圍繞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加快了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的步伐,主動加強與大灣區核心城市對接交流。2024年5月,廣佛南環、佛莞城際鐵路投入運營,與莞惠、佛肇城際串聯貫通,惠州中心區正式納入廣州“一小時通勤圈”。
空港海港方面,2024年惠州機場改擴建機坪正式啟用,機場停機位從8個增至14個,新增6個C類民航停機位,大幅提升了惠州機場的運行能力。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為市民帶來了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也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未來,隨著交通“融圈”,世界級灣區城市間的區域壁壘將一步步被突破,“異城同圈”的藍圖逐步變成發展“實景圖”。
(三)物種擴圈
如果說惠州野生動植物界也有“朋友圈”,那么2024年圈里最高頻的話題當屬“迎新”。
1月,被視為生態環境“指示器”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水蕨現身東江邊,從側面證明了惠州對東江水的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3月,惠東蓮花山脈發現全新物種——蓮峰角蟾,話題迅速在社交網絡引發熱議;
10月,一種未被描述的全新物種——廣東馬口魚在惠東被發現,再次引發了關于惠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的熱烈討論;
……
隨著新成員不斷加入,惠州生態“朋友圈”不斷擴大。加入“群聊”的珍稀動物不斷增多,目前全市共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67種,全市野生鳥類更是超過330種。
惠州野生動植物“朋友圈”陣容為何能不斷擴大?
答案很簡單,生態好不好,動植物會“用腳投票”。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惠州多年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
惠州是廣東林業生態大市和重點林區,山水林田湖海一應俱全,坐擁“半城山色半城湖”。近年來尤其是隨著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深入推進,我市致力于生態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生態底色更加凸顯。目前,全市共有森林面積1049.4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7.91%,森林蓄積量4357.58萬立方米,為野生動植物在此扎根生長提供了優越的生態基礎。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富礦”給惠州帶來了不少甜頭。
過去一年,惠州古樹名木實現了5個“全省第一”;開創了全國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先河;獲得廣東省首例國家紅樹林造林獎勵,820畝新增用地指標計劃……實現了生態保護與促進經濟發展的雙向良性循環,交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惠州答卷。
我們相信,隨著生態畫卷日益豐富,將有更多野生動植物成為惠州的“特殊居民”,惠州生物多樣性的家底必將持續增厚。
惠州日報記者游璇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