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大亞灣石化區、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強化產業、項目、土地、人才聯動
攜手推動新材料產業跨越式發展
大亞灣石化區,連續六年穩坐“中國化工園區30強”頭號寶座;惠州新材料產業園,五年前從零起步,漸漸崛起成一座生機勃勃的產業新城。兩園區“一南一北”,直線距離僅10公里,產業融合、聯動發展日益密切,不斷深化“南北聯動”發展新格局。
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完善新材料產業發展工作推進機制,理順大亞灣石化區、惠州新材料產業園管理體制架構,在產業、項目、土地、人才等方面真正實現一體發展、聯動發展、優化發展。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大亞灣開發區2025年工作會議提出,要圍繞拓展產業鏈、新材料跨越式發展,提升南北區一體化水平。
緊密聯動
成立聯合工作專班
近日,兩園區主要負責人及相關工作人員在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召開座談會,研究討論產業園安全環保、管理體制機制、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人才及資金保障等問題。為全力支持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建設發展,大亞灣開發區選派8名涵蓋不同專業的業務骨干支援建設,并安排首期2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等工作。
人員互通、數據共享、重大事項協同商議……兩園區間的互動與融合貫穿于園區發展的各個關鍵環節,成立了由招商、規劃、應急、環保、能源、園區管理等部門共同組成的聯合工作專班,精準提升聯動發展的業務能力。歷經20余年的發展,大亞灣石化區積累了豐富的基礎設施、安全環保、應急救援等關鍵數據,借助共享機制,可為惠州新材料產業園提供有力的決策參考依據。另外,兩園區還建立了定期協調會議機制,輪流召開聯席會議,研究深入合作和協商解決聯合工作中的重大事項,明確各階段工作重點。
大亞灣石化區。惠州日報記者黃旭新 攝
隨著兩園區的緊密合作,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土地儲備穩步推進、基礎設施配套不斷完善、優質企業紛紛落戶建設,“再造一個石化新材料產業新增長極”的使命愿景正在逐步化為現實。依托大亞灣石化區“隔墻供應”優勢和產業集聚效應,惠州新材料產業園目前落戶產業項目36宗、總投資476億元,初步形成聚合物產業鏈和電子新材料產業鏈。
今年初,“面向全球、惠聚未來——高端石化新材料招商大會”在大亞灣舉行。大會共達成合作項目94宗、計劃投資總額929.02億元,并開展惠州新材料產業園高質量發展研討會,行業專家、企業代表們圍繞做大做強做優石化新材料產業鏈、促進產學研協同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人才引育和科技創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等話題,積極建言,出謀劃策,共同為推動惠州高端石化新材料產業的蓬勃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兩園區注重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共同編制全產業鏈招商圖譜和招商需求清單,制定聯合招商路線圖,舉辦招商推介活動。大亞灣依托煉油、烯烴和芳烴等上游項目,引導中海殼牌等龍頭企業參與協同招商,協同惠州新材料產業園開展高性能聚烯烴、工程塑料、電子化學品等下游項目互補招商,明確區分各產業鏈中兩園區的發展定位和招商側重點,實現差異化發展。
基建融合
“一道兩管”連接兩園區
日前,5萬噸級液體散貨碼頭水工結構建設正式啟動。建成后,該碼頭通過引橋與后方規劃道路和公共管廊相連接,可運輸醇類、脂類等各類液體化工產品,暢通了大亞灣石化區和惠州新材料產業園液體石化產品及原材料運輸通道,為兩大園區“隔墻供應”助力提速。
園區聯動發展的背后,是基建工程的深度融合。為更好促進兩園區公用工程互聯互通,大亞灣區屬國企和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公司成立合資公司,由合資公司負責聯通兩園區的管廊、排海管道、專用物料運輸通道等公用工程配套設施的建設,促進兩個園區聯動發展的“一道兩管”建設跑出“加速度”。
其中,連接園區與大亞灣石化區的石化專用通道已建成通車;“兩管”中的污水排海管道延線工程預計今年底完成前期工作,2026年開工;全長17.8公里連接管廊正在加快建設,將于2026年投用。這是一條連接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大亞灣石化區和惠州港的物料運輸管廊。從空中俯瞰,它猶如一條飄帶串聯起南北兩個園區。
為推動安全環保管理一體化,輻射延伸大亞灣石化區的安全環保經驗做法,大亞灣石化區積極推廣中海殼牌先進安全管理經驗,兩園區定期組織企業安全意識集中培訓活動,組織安全生產專家為企業關鍵時段提供技術指導,聘請第三方開展全天候安全生產服務、建立安全生產正向激勵機制等。
與此同時,兩園區正形成較為統一的投資項目安全環保量化評估細則,推行安全環保“一票否決”制,共享基礎設施配套,推動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惠州基地、海陸消防站、公用管廊等的互聯互通,探索共享智慧園區管理系統。統籌利用兩園區應急救援力量,定期組織開展兩園區應急救援聯合演練。探討聯合開展業主委員會和公眾開放日活動,加強兩園區企業間交流,尋求合作共贏。
惠州日報記者曾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