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到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從“老齡化”電梯的安全守護到疾病早篩機制的構建,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住粵全國政協委員聚焦制造業、人工智能、農業、醫療、養老等熱點領域,為廣東高質量發展獻策,為民生建言,以行動詮釋政協委員的責任與擔當。
向“新”而行
激發制造業、農業澎湃動力
2025年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明確提出,廣東將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兩大領域集中發力。如何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這是住粵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佛山市政協副主席、佛山大學二級教授唐冬生重點聚焦的問題。
“人工智能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不僅代表了科技的前沿趨勢,更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唐冬生指出,當前,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變制造業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和產業生態,應推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為此,他經過數月的調研、走訪和分析研究,從強化制造業AI升級核心技術供給、打造一批AI升級示范標桿、構筑AI升級服務圈等方面提出詳細建議。
“科技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支撐。”住粵全國政協委員、陽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黃顯良把目光瞄準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他認為,在農業立體空間發展方面,科技創新需要從主要關注傳統耕地領域的農產品生產,向關注非傳統耕地的整個國土空間大食物供給并重轉型。在生物技術方面,要持續加大對農業科研機構科研經費的投入,推進種子“芯片”技術原始突破,加快自主研發的生物育種成果產業化應用,從源頭保障國家食物安全。黃顯良建議,通過強化科技支撐、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加強農業制度創新和政策供給等方式,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不斷開創鄉村全面振興新局面。
關注民生
從電梯安全到疾病早篩的全面守護
“民生無小事,只有把民生問題作為切入點,才能找準履職的關鍵。”住粵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深圳市鵬信資產評估土地房地產估價有限公司董事長聶竹青告訴記者,民生領域一直是他關注的重點,今年將圍繞電梯“老齡化”等提出建議。
聶竹青介紹,電梯和汽車一樣具有使用年限,部分建成時間較長的商業場所、辦公大樓、高層住宅區的老舊電梯由于長期運行,存在運行噪聲大、零部件老化、設備磨損嚴重、安全性能下降等問題,給使用者帶來安全隱患。他提出完善“老齡化”電梯退出機制,由相關部門牽頭成立專門的電梯鑒定機構設定電梯的使用年限或安全紅線,超過紅線標準的應予以退出或更換。對于“老齡化”電梯的處理與更換費用,可以探索由產權受益方、政府幫扶、社會融資等多個層面共同籌措的方式解決。
作為長期致力于消化道疾病診療領域的專家,住粵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省南方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劉思德始終將履職方向與百姓健康需求緊密結合。
“胃腸道腫瘤發病率高、危害嚴重,但這類疾病完全可以通過早診早治實現有效防控。”劉思德建議從政策、技術等層面加大對重大疾病早診篩查方面的支持。他認為,基層醫療機構作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在疾病早診早篩和慢性病管理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進一步發揮好社區醫院在健康保障方面的優勢,緩解大醫院人滿為患的情況,構建更科學的重大疾病早診篩查防控體系。
聚焦“銀發族”
共謀福利之策筑牢養老保障
住粵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財經大學副校長魯曉明長期關注養老話題。去年,他提交的《關于加快公立養老事業發展,減輕人民群眾養老負擔的提案》對民政部出臺養老服務相關政策產生積極影響,相關內容也融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中。“我現在想推進的一項工作,就是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為法律,推進相關法律制度的建設。”魯曉明希望從小切口入手,扎實推進老齡法治事業進步。
在智能化時代,老年人正遭遇著數字化所帶來的種種難題,如密碼輸入、人臉識別等,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少困擾。如何讓老年人在數字時代暢通無阻?魯曉明認為,在推進電子商務和數字政府建設的同時,要確保保留必要的線下服務窗口以滿足需求。此外,各類APP要為老年人開發針對性的適老化版本,避免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數為2.62人,獨生子女家庭人數占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步入中年,他們面臨的贍養壓力日益凸顯。當前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中贍養老人部分的額度已難以滿足實際需求。”住粵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建議,優化個人養老金提前領取機制,在保障養老金長期積累目標的同時,適度提升靈活性。他認為,提高個稅抵扣額度和幅度,不僅是緩解家庭壓力的務實舉措,更是體現國家責任、促進代際公平的重要體現。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