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化與科技相遇,會有怎樣的圖景?在深圳,第二十一屆文博會正用科技為中華文明打開新的敘事維度。
戴上VR眼鏡,就能置身于江南古城、唐宮夜宴、海上絲綢之路,探索歷史地標與非遺元素的千年古韻;站在電子屏幕前,就可以一鍵開啟AI換裝,小時候玩的公主換裝貼紙瞬間升級為3D現實版;南方科技大學用AI重現汴京彩燈文化,點亮《清明上河圖》的景物流動;還有以接觸即興的舞蹈形式進行“平行宇宙”的無界交流……
但說起今年文博會的“顯眼包”,當屬廣東機器人天團:用古箏彈奏《彩云追月》,與人進行圍棋博弈,以毫米級精度復刻敦煌壁畫,寫書法的、打詠春拳的、當講解員的,忙得不亦樂乎,作為文化傳播的新主角,它們讓傳統文化有了七十二變的新玩法。
從首屆文博會展示圖書和電子產品,到今天數字技術成為文化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創一路迭代,與科技不斷深度融合。今年新增的“文化科技金融展區”和“人工智能展區”,讓我們看到AI從工具性輔助升級為文化創新的核心驅動力。
當文化源代碼遇見科技新算法,我們迎來的不僅是產業升級,更是一個文明古國在數字時代的創新性發展,我想,這正是文博會留給時代的啟示:真正的文化自信,永遠面向未來而生長。
腳本、出鏡、拍攝:顧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