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龍門縣龍江鎮黨委書記張銳源以集成式改革深耕“希望的田野”
破局全域土地整治 激活鎮域發展引擎
龍江鎮位于龍門縣東南部,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也坐擁廣袤的萬畝良田。當前,龍江鎮著力打造“在希望的田野上”鎮域品牌,煥然一新的鎮域面貌令人眼前一亮。近日上午,張銳源再次來到龍江圩鎮示范主街上,就美麗圩鎮建設的工作細節,與工作人員一同商討優化方案。
自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來,龍江鎮黨委書記張銳源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突破口,高質量完成第二批“百千萬工程”省級典型鎮培育,用一組組成果數據、一項項改革突破,全力保障龍江“百千萬工程”項目建設落到實處。
日前,全省通報了在推進“百千萬工程”工作中表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名單,張銳源獲通報表揚。
張銳源(中)與鎮政府工作人員一同到龍江圩鎮示范主街調研。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以集成式改革破局
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盤活存量土地
“通過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龍江鎮的城鄉協調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在張銳源看來,“百千萬工程”是龍江鎮發展進程中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也是推動城鄉協調發展、鎮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動力引擎。龍江鎮通過“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破局開路,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縱深推進高效生態田園示范區建設、異地搬遷安置、礦山生態修復、散亂污企業整治等探索實踐,充分激發鎮村發展內生動力。
2023年以來,龍江全鎮累計整治“低效產能”“散亂污”企業48家,盤活閑置土地1200畝,為龍江鎮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在生態布局上,龍江鎮因地制宜,對原為污染大戶的廢棄礦區進行“一礦一策”生態修復,將其打造成公塘礦山生態公園,繪就了一幅“礦坑變碧湖、荒山成綠廊”的生態美景。
在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的進程中,龍江鎮以現有耕地資源和農業產業為基礎,打造萬畝高效生態農田,逐步破解鎮村、村村產業聯動連片融合發展問題,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目前,龍江鎮已成功推動了占地4200畝的高效生態田園示范區的建設,種植水稻、番薯等農作物,年增收超500萬元,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在農村土地綜合改革工作中,龍江鎮不斷探索縣鎮村組“四級統籌”模式,同步實施異地安置工程,采用“宅基地置換+社保兜底”方案,實現平穩搬遷,共完成43戶異地安置,保障村民居住權。農村土地綜合改革工作成效入選《全省基層推進“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
打造“希望的田野”
精心規劃推動龍江特色產業發展
近年來,龍江鎮在產業轉型升級和城鄉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龍江鎮通過實施精準招商,于2023年成功引進鹿鷹園生態旅游度假區項目,當前,項目一期已建成開園運營,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有效帶動了周邊民宿、餐飲等產業的快速發展,為龍江鎮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2024年,藍塑包裝生產基地項目正式投產,預計年產值達2000萬元,創造就業崗位60個,進一步提升了龍江鎮的工業實力。同時,龍門大肥牛云倉項目成功落戶,計劃通過“冷鏈倉儲+電商直播”模式運營,預計新增就業崗位215個,年助農增收超1000萬元,為龍江鎮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目前,我們還在積極洽談泡桐種植、藍龍蝦養殖、水果玉米種植等多個優質項目。”張銳源介紹,接下來,龍江鎮將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及農業專業鎮、體育小鎮建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優質企業招引,充分發揮絲苗米、年桔、龍眼等農產品優勢,大力推動農特產品精加工、文旅配套服務等本土產業發展,重點發展鄉村旅游、生態農業等特色產業。
張銳源深知城鄉建設對于提升群眾幸福感的重要性。近年來,龍江鎮以“在希望的田野上”為主題打造鎮域品牌形象,先后投入1.1億元完成圩鎮“十三個一”工程,新建文化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10處。此外,龍江鎮還新建改建農村公路31公里,實現了“鎮有示范帶、村有微景觀”的目標,極大方便了群眾的出行和生活。
龍江鎮從“生態傷疤”到“振興樣板”,從“產業洼地”到“增長高地”,用三年時間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百千萬工程”龍江答卷。如今,龍江鎮16個行政村已經連續兩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萬+”。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