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報告一起較大級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云浮市羅定市報告的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發病15例,死亡5例,引發網友廣泛關注。無獨有偶,半個月前,惠州一位市民采摘了野生蘑菇帶回家煮食,隨后很快出現中毒現象,后送至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治療。
隨著氣溫升高,降雨增多,一些草地、林地上,野生蘑菇紛紛“冒頭”并進入生長旺盛期。在惠州幾乎每年都有因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入院甚至進ICU搶救的事件。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內科專家團隊提醒,野生蘑菇的種類繁多,市民難以鑒別是否能食用,不建議自行采摘食用,一旦食用出現不適要及時就醫。
夏季尤其在雨后,路邊草叢或者山上常常能看到野蘑菇身影(資料圖)。
警慎食用野生蘑菇
家住惠州的林先生(化名)今年40多歲,據他介紹,他在家附近的一顆樹下發現的蘑菇,因為自己小時候也有過采蘑菇食用的經歷,所以當場就采摘了幾顆蘑菇回家做菜。沒想到進食后過了2小時左右,自己出現嘔吐、腹痛等癥狀。“當時到醫院輸液,口服藥物后好像沒事了,沒想到第三天出現腹脹,無力,無尿等癥狀。”林先生再次到附近醫院檢查,發現血肌酐升至1081umol/L,后轉到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經醫生診斷,這是吃了毒蘑菇后引發的食物中毒致腎功能衰竭。在急診內科住院治療經血液灌流,持續腎臟替代治療后,林先生逐漸好轉并順利康復出院。
記者了解到,幾乎每年這個季節,都有一些因食用野蘑菇后出現嘔吐、腹瀉等胃腸道不適癥狀前來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的患者。不僅新鮮蘑菇存在隱患,野生干蘑菇也危險重重。2020年,惠州就有一對夫婦吃了野生干蘑菇,差點因此喪命。
警惕蘑菇中毒的假愈期
需要警惕的是,一些蘑菇中毒的市民在出現不適癥狀后,自行口服藥物或到門診輸液后會出現暫時性好轉,殊不知更嚴重的癥狀還在后頭。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內科副主任羅國標指出,蘑菇中毒具有“假愈期”,往往容易迷惑人們。
羅國標介紹,“假愈期”患者經過消化道刺激癥狀出現好轉,或僅感輕微乏力,食欲食納不佳,但實際上此時患者可能已經出現肝臟損害的情況。一些中毒量少、病情輕微的患者肝損害沒那么嚴重,經過調理可以慢慢進入恢復期,但那些中毒量大、病情嚴重的患者則可能進入內臟損害期,面臨極大的生命危險。因此,出現毒蘑菇中毒癥狀一定要馬上前往有相關救治能力的醫院進行專業治療,切勿錯過最佳救治時機,耽誤病情。
另外,由于毒蘑菇中毒沒有特效解毒藥,因此救治關鍵在于盡早清除體內毒素,醫療指南強調,當患者發生中毒反應,若能盡快采取催吐、洗胃、導瀉、灌腸、膽汁引流等措施進行毒物清除,治療效果會較好。如果可以,遇上懷疑蘑菇中毒最好帶上蘑菇就診,以便醫生能夠及早確診,及時采取對應的方法。
相關鏈接
網上秘訣不靠譜
遠離野生蘑菇為上策
記者搜索相關資料了解到,廣東地區存在的毒蘑菇有100百多種,比較常見的有致命鵝膏、小托柄鵝膏、格紋鵝膏、灰花紋鵝膏、灰疣鵝膏等品種。每年六七月份受“龍舟水”影響,嶺南地區下雨特別多,氣溫也比較高,這時候是野生蘑菇長得最好的時候,也是毒蘑菇食物中毒的高發期。
在民間,流傳著一些鑒別毒蘑菇的“秘訣”,如“顏色鮮艷的菇才有毒”“長在陰暗潮濕處的菇才有毒”“銀器、大蒜一起煮會變黑的菇才有毒”等,實際上,這些所謂的“秘訣”都是不科學的,切勿盲目相信。專家表示,一些野生的毒蘑菇與食用菇外形非常相似,鑒別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并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部特征難以辨別,普通市民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
羅國標強調,吃蘑菇中毒的新聞,每年都數不清,千萬不要憑個人經驗鑒別蘑菇是否有毒,更不要相信民間所謂的鑒別毒蘑菇方法以及白菜、綠豆等可以解毒的民間“傳說”,這樣做可能會適得其反。
總而言之,對于非專業人士來說,不采不食不買野生蘑菇是保護自己、預防中毒的最好辦法。千萬不要因為好奇或為滿足口腹之欲采摘食用野生或來源不明的蘑菇。為避免類似中毒事件,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在餐飲服務企業,也不要加工食用和售賣野生蘑菇,以確保飲食消費安全。
東江時報記者李春鳳
通訊員王運廣 程秋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