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來臨,“冬病夏治”正當時。7月11日是進入三伏天的第一天,記者走訪發現,不少市民前往各大醫療機構進行三伏灸。
三伏灸適合哪些人群?治療期間有何注意事項?惠州日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走訪
市民“治未病”觀念越來越強
7月11日中午12時許,記者來到市中醫醫院東江新城院區,醫護人員正忙著給患者進行三伏灸。盡管天氣酷熱,而且已是中午時分,仍有市民陸續前來。
“今天上午來貼三伏貼的有四五百人。”市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主任中醫師王國書介紹,貼敷人群以中老年人和小孩居多,也有部分年輕人。“現在國家、省、市都非常重視中醫藥發展,市民中醫治未病、預防疾病的觀念也越來越強了。”王國書說,近兩年,該院建成中醫傳統療法中心,各種傳統特色中醫療法集合在一個片區,給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務,讓市民少跑路。
“我往年來貼過三伏貼,當時覺得身體狀態好了,感冒少了,效果不錯。近幾個月來,我反復肩頸痛,為了增強抵抗力,調整身體狀態,預防疾病,今天特意趕過來貼。”50歲的市民楊女士說。跟她結伴而來的徐女士也表示,自己才40歲,但總感覺身體虛,容易累,抵抗力差,所以過來貼。
王國書介紹,三伏灸即人們所說的“三伏貼”,是在三伏天進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中藥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三伏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具體做法是,通過利用全年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穴位貼上中藥,以達到灸治的效果。
三伏灸的時間有嚴格規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個農歷時節。古醫書載,伏日必是庚,庚屬金,與肺相配。中醫認為,寒來暑往,時序變遷,對人體關系至大,《內經》提出,“春夏養陽”可以預防冬季疾病的發生,哮喘、過敏性鼻炎和體質虛弱易感冒者等都屬于肺經范圍的疾病。
提醒
孕婦和年老體弱者慎用或禁用
“三伏灸雖好但并非人人適合。”王國書告訴記者,三伏灸療法的適應癥包括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哮喘、喘息型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常年反復感冒者;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腹瀉;虛寒性頸肩腰腿痛、關節痛;虛寒性頭痛、痛經;兒童體虛多病者。
“三伏灸療法雖然有較好的效果,但所用中藥有些對皮膚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故孕婦、年老體弱者、2歲以下的孩子(皮膚比較嬌嫩,容易引起感染)以及皮膚過敏等患者應慎用或禁用。”王國書提醒,此外,瘢痕體質者,各類傳染病者,及嚴重糖尿病、血液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病、肝腎功能障礙、支氣管擴張、惡性腫瘤的患者,病情急性發作或加重期間,也不適宜接受此療法。
注意
敷貼期間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
王國書表示,需要注意的是,中藥敷貼后4~6小時,有的人會有刺癢的感覺,這是藥物滲透入表皮后的一種自然反應;還有人會出現紅、腫、熱、痛,如皮膚出現水皰,應注意保護好創面,防止感染,起皰后一定不要搔破,少量小的水皰可等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皰可用消毒針頭刺破抽液,外涂5%碘伏液,宜暴露,避免覆蓋患處。
“敷貼期間應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王國書提醒,不要吃生冷、刺激性食物和易發物,如牛肉、鴨肉、鵝肉、花生、蝦蟹及其他煎炸食物。
還要注意的是,貼藥10小時內不宜沖涼洗浴;若皮膚長有皰癤或破損,或患有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急性咽喉炎等疾病,都不宜用三伏灸貼敷治療。
“藥物貼敷時間一般成人每次半小時、小孩10分鐘。”王國書說,具體貼敷時間根據患者皮膚反應而定。同時考慮患者的個人體質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患者如自覺貼藥處有明顯不適感,宜自行取下。
惠州日報記者周智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