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突然感到莫名的疲憊,有時感到四肢麻痹沒力氣,有時體重突然波動較大……這些身體信號背后,可能不僅僅是生活壓力的影響,更可能與維生素缺乏密切相關。維生素是維護我們身體正常運作的重要營養素,每一種維生素在我們的身體中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身體的一些小問題掉以輕心,殊不知,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現象,實際上可能預示著健康問題的潛在威脅。近日,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醫生接診發現,有市民因缺乏維生素B12,導致出現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身體時常感到麻痹。
男子走路像“踩棉花” 一查竟是維生素缺乏
49歲的陳叔(化名),無意中感覺雙側腳底及手指尖麻痹,起初并沒有在意,不料病情逐漸進展,發展到雙手及肚臍以下麻痹,就連走路都感覺像踩棉花樣。發現不對勁后,陳叔趕緊在當地醫院就診,做了詳細的檢查及治療,依然沒有明確病因。
經人介紹,陳叔來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就診,接診的是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孔令恩。經過詳細了解病史及體檢,孔令恩初步推測患者因為脊髓病變所致,遂建議入院查找病因。
經過一系列針對性檢查,醫生最終鎖定真兇: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
可讓醫生奇怪的是,患者平時飲食均衡,從不挑食,也沒有消化系統的疾病,為什么會出現維生素B12缺乏呢?帶著疑問,醫生繼續深入尋找導致維生素B12缺乏的病因。經過一番努力,最終真相大白:患者體內胃壁細胞抗體和內因子抗體均陽性。原來是這兩種抗體阻礙了腸道對維生素B12的吸收,從而導致出現手腳麻痹、無力、走路踩棉花的癥狀。
診斷明確后,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給患者制定了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經過半年多的規律治療,陳叔的癥狀已經完全消失,也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據孔令恩介紹,患者因為抗體陽性,口服補充維生素B12難以見效,只能通過定期肌注或靜脈途徑,這也是患者在外院口服維生素B12無效的原因。
多發生于中老年人 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威脅健康
陳叔患有的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是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那么,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疾病?
記者獲悉,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是一種維生素B12的攝入、吸收、結合、轉運或代謝出現障礙導致體內含量不足,從而引起的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常隱匿起病。如治療不及時,病情將持續進展,可導致不可逆損傷。
那么,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有哪些臨床表現?孔令恩表示,癥狀類型有很多,主要包括周圍神經系統癥狀、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其他系統癥狀。其中周圍神經系統癥狀,多以四肢遠端或雙下肢對稱性麻木、刺痛、燒灼樣感覺異常起病,逐漸發展成手套、襪套樣感覺減退。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典型表現為感覺性共濟失調癥狀,如出現步態不穩,如踩棉花感,夜間尤重。隨病變進展,出現雙下肢無力。此外,還可以出現精神癥狀,如易激惹、多疑、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礙,繼而出現智能減退甚至癡呆。部分患者病程晚期伴有視神經損害,表現為暗點、視力減退或失明等。其他系統癥狀,多數患者病前有貧血、倦怠、腹瀉和舌炎等表現。
那么,這種疾病病因有哪些?孔令恩介紹了以下幾點:
一是吸收障礙。比如患有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胃癌、萎縮性胃炎、肝硬化、阻塞性膽管炎節段性腸炎等。此外,藥物的干擾也是導致吸收障礙的一大原因,如使用秋水仙堿、新霉素、一氧化二氮、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拮抗劑、二甲雙胍等;
二是食物中維生素B12缺乏;
三是相對性或絕對性內因子缺乏;
四是維生素B12需求增加(如妊娠、產后、絳蟲病等),身體吸收不足;
五是胃壁細胞抗體和內因子抗體;
六是先天性/遺傳性鈷胺代謝障礙,如先天性缺乏內因子等。
對于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醫學上主要采取藥物治療、病因治療和康復治療手段。其中藥物治療主要是補充大劑量維生素B12;病因治療則需要根據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比如萎縮性胃炎者胃液中缺乏游離胃酸,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劑或飯前服稀鹽酸合劑,戒酒和糾正營養不良,改善膳食結構,給予富含維生素B族的食物,多吃粗糧、蔬菜和動物內臟等;康復治療方面,一些癱瘓者可根據自身需要進行肢體功能治療,有利于加速康復。
東江時報記者李春鳳
通訊員王運廣 鄭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