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抓好鄉風文明,弘揚向上向善文化
——四論聚焦重點任務高質量推進“百千萬工程”在惠州落地見效
惠州日報評論員
高質量發展,需要物質力量支撐,也需要精神動力支持。鄉村振興,需要物質富裕塑好形,更需要精神富有鑄好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積極傳播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嶺南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入鄉村,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重要內容。
文明以止,人文也。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大到一個國家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小到一個鄉村不可能真正美起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是建設文明鄉風、激發農民群眾內生動力的基礎性工程。在實施“百千萬工程”過程中,必須把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文化價值引領擺在重要位置,切實提升農民群眾精神風貌和文化素質,推動鄉風民風、人居環境、文化生活美起來,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豐潤道德滋養和良好文化條件。
抓好鄉風文明,弘揚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嶺南文化,就要真正從符合農村實際、滿足農民需求、方便居民生活的角度出發,加強鄉村公共文化供給,建好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發揮好農家書屋作用,打造共同精神家園,不斷豐富群眾文體生活。比如農家書屋可以與文明實踐站、村民議事大廳等結合起來,建在村委會隔壁,既整合了資源利用,也方便了群眾;應選擇、擺放適合農民看的圖書。鎮村修建文體設施要征詢群眾意見、對接群眾需求,充分利用閑置土地多建些小公園、小廣場、小球場等公共活動空間,多開展“村BA”等群眾喜愛的文體賽事,充實農民文娛生活,引領鄉村文明新風尚。
千年惠州,文脈綿長,擁有厚重的文化家底,東坡文化、書院文化、中醫文化、紅色文化等是不可多得的財富。抓好鄉風文明,弘揚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嶺南文化,就要深挖人文“富礦”,活化利用惠州獨特的文化家底,深入挖掘本地歷史人文、鄉土文化價值,講好惠州鄉村故事,大力傳承發揚惠東漁歌、麒麟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賦能鄉村文旅產業發展。要堅持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地制宜推進移風易俗,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積極作用革除陋習,倡導文明家風家教,營造鄰里和睦濃厚鄉情。要開展基層治理示范創建,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推進平安鄉村、法治鄉村建設,營造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
文明浸潤鄉土,文化滋養鄉情。鄉村是寄托鄉情、留住鄉愁的精神家園,需要用心用情建設好、呵護好。我們要以實施“百千萬工程”為總抓手和新起點,聚焦農村精神文明重點任務,大力弘揚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嶺南文化,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讓鄉村鄉土留得住鄉情鄉愁,不斷實現鄉村形神兼備的真正美麗、鄉土由內而外的真正美好,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交出鄉村振興的惠州優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