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開幕。當天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特別提到,“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人才。作為技能人才的代表,年僅26歲的楊登輝在廣東省代表團內發言時提到,“當前,我們正在建設制造強國,廣東正在實施制造業當家、‘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等重大戰略,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技能人才的發展空間更加廣闊。要進一步提高全民技能水平,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楊登輝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廣東省代表團全體會議發言
作為一名“95后”,楊登輝曾在第44屆技能人才大賽上獲得數控銑項目冠軍,隨后留校任教,成為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的一名教師。短短幾年的時間,他經歷了從技校生到技校教師,從世賽冠軍到全國人大代表的轉變。一路走來,也讓他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形成了獨特而深刻的認識。多年來,他始終不忘初心,把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提高技能人才社會地位作為努力的目標。
今年是他履職的第一年,此次赴京,他的目的就是為技能人才和技工教育發聲。在正式赴京前,楊登輝始終堅持奔走多地,參與座談會聽取多方意見,深入企業進行調研。每次調研結束,楊登輝的筆記中就會多出滿滿好幾頁的內容,建議也在一次次的修改中被完善。
從技校生到全國人大代表:始終心系技能人才地位問題
1997年出生的楊登輝是江西贛州人,初中畢業后進入了深圳的一所中職院校讀書。他原本的想法是讀機電,卻因為該專業被報滿而不得已進入數控專業學習。這次的偶然也使他的人生和技工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
早先在讀書的過程中,他曾有機會去深圳的一家企業學習,但當他抱著學習的態度來到工廠時,看到的卻是員工們無光的眼神。“我不知道可不可以理解為他的職業認同感很低,獲得感或者認同感主要體現在待遇上或者地位上。”楊登輝告訴記者,那一刻起他突然意識到,原來我們的技術工人并非處在一個較為優勢的地位。
也正是如此,他在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后,始終堅持把“增強認同感”貫徹在對學生的教育中。在拿下世賽冠軍后,楊登輝選擇留校任教,并把世賽的新標準、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等廣泛應用在教育教學上。“讓他們通過技工教育,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對學生的培養也極為嚴格,前期會通過大量的訓練讓他們打好專業基礎,后期則更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但他從不是機械填鴨式地教學,而是更看重對一個人的“塑造”。他一直強調,在打好基礎后,要實現一個質的突破,關鍵還要靠自身。就像他常掛在嘴邊的那句名言: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而他之前所做的一切,便是給學生們實現自我突破壘好臺階。
楊登輝指導學生訓練
在他任教的幾年中,一共培養了6名學生,全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中有一名世界冠軍,5年后繼承了他的衣缽,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上同樣摘下數控銑項目的金牌。還有一名學生畢業后被私企“挖”去做職業培訓,光起步年薪就已達到20萬。
在成為人大代表后,他也始終心系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會認同等問題,準備的多條建議也都與此相關。但他同時也提到,待遇的提升并非結果,最終的結果是要形成“人人崇尚技能,人人尊重勞動的社會風氣”。
深入企業走訪調研,只為傳遞好一線呼聲
在知道自己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時,楊登輝的第一感覺就是:百感交集。一方面是感到榮譽和高興,另一方面,又感覺身上多了一個沉重的擔子。“(我)需要更多地去收集、去調研。去把所有的民意,還有大家的、人民的智慧集中在一起,通過我來向上傳達大家的這種想法。”楊登輝說。
為了更好履職,楊登輝不厭其煩奔走在各座城市中,奔走在企業和座談會之間,聽取來自企業、院校、同行以及專家的意見,深入了解多方的真實需求,只為能更好聽取民意、傳達民智。在企業調研時,他認真觀察企業的發展變化,同時思考用人需求的變化;在座談會期間,他認真聽取多方經驗,不斷匯集成紙上的修改意見。
楊登輝在深圳比亞迪全球總部進行調研
技工教育看廣東。依托于地域產業優勢,廣東大力推動企業、院校、社會等多方合作,率先探索“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大量優秀的頂級技能人才,其中不乏大量的世賽冠軍。普遍認為,廣東的技工教育走在全國前列。在培養技能人才上,廣東的院校、企業、政府都有非常寶貴的意見可以聽取。“大家普遍關切的是什么?已經提出了哪些痛點、難點,都是我所提建議的方向和重點。”楊登輝說。
楊登輝也表示,每次的調研都會給自己帶來新思路。而落到實物上,就是寫滿密密麻麻文字的白紙,以及不斷被修改打磨的意見稿。“對我來說,建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在實施閉環管理的前一天,楊登輝還奔赴深圳進行調研,即便當天回到學校已經很晚,但他依然忙碌在工作崗位上直到深夜。
技工培養要與企業數智化轉型相配適
在走訪調研中,楊登輝也發現了近些年來廣東制造業企業的變化。“我發現很多的企業都已經上了機器人、機械手,原來的人是操控設備,現在是由人去操控機械手。”也正是在數智化轉型趨勢下,企業用人供求不配適的問題日益凸顯,“用工荒”“招工難”依然亟待解決。
在坪山調研會上,比亞迪公司代表許云龍也提到,技能人才的短缺是一個社會性問題,重要的原因在于社會供給不足。一方面技工院校的畢業生數量無法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學校培養出的學生與企業用工無法配適。
楊登輝對此也深有感觸,他介紹道,以他所在的數控專業為例,雖然專業已開設數十年,但學校的培養模式似乎并未發生太大的變化。企業正在向數智化轉型,但許多學生學的卻還是人為的操作和加工。他以一個位于廣州番禺的企業為例:“他們也是做數控加工的,但是他們企業現在的要求就是全部上自動。”
另外,隨著企業逐漸往高端、智能化方向發展,企業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加大,這也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只教技能”的培養模式不能滿足企業數智化轉型的用人需求。深圳技師學院交通學院院長程森提到,“高技能人才應該是技術技能人才”,一方面他要掌握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他還要懂技術、會創新,這樣才能賦予人才更大的發展力。而這,也與楊登輝口中的“復合型人才”不謀而合。
楊登輝也建議,破解企業技能人才“招工難”,要在培養端和用工端兩方面下功夫,同時打通技能人才上升通道,讓更多的技能人才有施展的舞臺。
楊登輝作為人大代表的“履程”才剛剛開始。“在未來 5 年,我會多提一些建議,從多個方面,從一些小切口解決一些大的問題,為如何能夠更加好地、更充分地促進人才的發展,人才的就業等方面去努力。”楊登輝說。
出品:廣東網絡廣播電視臺 觸電新聞
總策劃:韓暉 鄭敏璇
執行策劃:陳珊
統籌:陳珊 舒順龍 溫俊 周卿
記者:張柯 彭斌良 張宇 邢燕 毋冰 周卿 宋瑩 彭莎
視頻拍攝:陳殷楠
視頻制作:肖敬發 梁嘉杰 區文羨 龔俊
編輯:陳珊
審核:鄭敏璇 陳珊 舒順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