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智能算力規模全國第一、全球領先”“打造成為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近日,《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的實施意見》發布,從算力、算法、數據、產業、生態等方面提出22條政策舉措,備受各界關注。
當前,通用人工智能正呼嘯而來,特別是ChatGPT推出以來,以大模型、生成式AI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掀起浪潮。處于國內人工智能第一梯隊的廣東,必須聚焦這一戰略必爭領域,搶抓發展先機,向著產業創新制高點攀登。從《實施意見》提出的,全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從2022年的1500億元,到2025年突破3000億元;核心企業數量將從2022年的900多家,到2025年超2000家,可以充分看出廣東推動人工智能從跟隨型創新向引領型創新轉變的信心和決心。
加快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人工智能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國家關于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決策部署的必然之舉。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時強調,要重視通用人工智能發展,營造創新生態,重視防范風險。國家層面也制定實施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從創新、產業、應用、治理等方面推動人工智能加快發展。廣東力爭構建全國智能算力樞紐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特區、場景應用全國示范高地,形成“算力互聯、算法開源、數據融合、應用涌現”的良好發展格局,有利于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全國推進人工智能健康有序發展提供有益經驗。
加快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是充分發揮廣東在算力基礎設施、產業應用場景、數據要素等方面的優勢,推進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的內在要求。總體而言,廣東經濟總量連續34年居全國首位,是國內經濟最活躍、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發展通用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豐富、市場空間潛力巨大。近年來,我省搶抓機遇,加速發展,目前已逐步構建起人工智能全產業鏈,初步形成以廣州、深圳為主引擎、珠三角地區為核心、粵東西北協同聯動的區域發展格局。具體來看,產業基礎扎實,企業質量數量雙提升,平臺算力領先,創新人才集聚,大灣區協同聯動……說明廣東已經具備了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所需要的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
發展通用人工智能是一項事關全局的復雜系統工程,必須立足本省經濟發展特點,聚焦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和薄弱環節,以釘釘子的精神切實抓好落實。要按照《實施意見》的部署要求,通過研發自主算力芯片及工具鏈,構建完善的自主可控人工智能軟硬件生態,加快建設國家算力總調度中心等,在搭建“中國算力網”中發揮核心作用,推動廣東在自主智能算力規模上形成顯著優勢;通過大模型關鍵技術、前沿及共性關鍵技術、安全可信技術攻關,形成突破性原創性成果和行業應用,推動廣東通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通過發揮大灣區政策體制優勢,探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特區”,建立灣區內數據流通規則體系和運營機制,構建高質量中文數據集,提升廣東通用人工智能的數據規模和質量;通過優化區域布局等措施,進一步加強產業集聚,形成區域聯動、企業梯次培育、終端產品涌現、應用場景多元的良好產業發展態勢;通過強化科技金融支撐作用,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建設算力算法交易平臺,營造良好生態。
人工智能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塑千行百業的關鍵力量。從鵬城實驗室、韶關數據中心集群等重大算力設施平臺不斷夯實自主算力底座,到盤古、混元等通用大模型在氣象、醫療、辦公等領域實現應用,再到政府引導基金帶動各類創投資本積極布局人工智能產業……目前,廣東人工智能創新氛圍日益濃厚,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頭雁效應”加速顯現。接下來,還要不斷完善通用人工智能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持續加強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擁抱人工智能,引領人工智能,安全風險不容回避。這還需要廣東進一步探索營造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針對人工智能不同細分領域,根據具體情境,實施分級、分類、差異化監管,加強潛在風險研判和防范,最大程度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南方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