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廣東“新春第一會”——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廣州召開。這是廣東連續3年召開高質量發展大會,吹響奮進號角,凝聚磅礴力量,為廣東高校錨定一流目標,加快高水平創新型大學建設步伐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勁信心與力量。
“新春第一會”后,如何抓好科技創新,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廣東高校黨委書記、校長積極建言獻策。
中大校長高松:科創賦能廣東未來產業集群發展
“中山大學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三位一體謀劃推進,助力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年度科技合作企業1150家,年均增長12%。”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表示,中山大學不斷聚焦廣東省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需求,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而未來產業是各地競相發力的新賽道,是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關鍵。如何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服務廣東省未來產業集群發展?高松介紹,在未來電子信息產業領域,中山大學將依托與華為共建的校企聯合實驗室,面向未來無線網絡重大需求聯合開展基礎性和結構性創新,突破關鍵底層技術,培養未來電子信息產業技術領域高水平人才。
在未來生命健康領域,高松稱,中山大學聚焦智能診療與生物制造,建好華南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持續推動創新藥物、疫苗研發,建設綜合性的“醫療器械創新平臺”。
“在未來智能裝備產業領域,中山大學聚焦科學探測裝備、資源開采裝備、運輸裝備等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深海資源開發智能裝備,服務深海資源開發和環境監測。”高松提到,面向低空經濟,中山大學將發揮多學科交叉優勢,開展低空飛行器及核心零部件研發,打造多個應用場景。建設大型風墻、雷達感知平臺、復雜環境測試實驗室等大型科研平臺。
廣工校長邱學青:強化科研攻關 服務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作為省屬理工科高校“長子”,廣工緊密對接國家戰略,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動積極服務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力推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科技賦能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一環。“廣工將深入推進‘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建設,鎖定‘卡脖子’難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廣東工業大學校長邱學青介紹,廣工將加強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設計與制造、綠色生物制造、納米科技等關鍵領域的前沿導向基礎研究和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力爭產生一批突破性成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貢獻廣工力量。
在加強科研攻關基礎上,如何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廣工有“法寶”。邱學青表示,廣工將建設沙河校區大學科技園和大學城2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共建N個校地校企協同創新平臺,實現學科建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成果轉化與地方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以及省重點產業布局,建立集企業技術需求和高校科技成果展示、咨詢、交流于一體的創新成果推廣平臺,提供一站式、全鏈條服務。”邱學青強調,廣工繼續組建高校技術經紀人隊伍,定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幫助科研團隊實現供需高效對接與匹配。同時,持續打造“科技淘寶”多維全域AI科轉服務系統,多方協同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能,將科學技術轉化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現實生產力。
華農黨委書記李鳳亮:勇當助力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力軍”
“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勇當助力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力軍’。”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鳳亮介紹,華農實施“科技創新提質增效計劃”,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瞄準農業人工智能、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以及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前瞻部署一批戰略性、儲備性技術研發項目。”李鳳亮表示,加強科技創新,首要是牽牢原始創新研究“牛鼻子”。比如針對絲苗米、南方大豆、嶺南特色果菜花茶、生豬、智能農機等優勢特色領域開展有組織科研,持續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和基礎研究先鋒力量。
作為華南地區唯一的農林類“雙一流”建設高校,如何落好成果轉化應用“關鍵棋”?李鳳亮指出,要積極培育、產出標志性科技成果,以“雙百行動”鄉村產業發展高校聯盟和“1+M+N”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共同體為紐帶,依托永根科技站、科技小院等社會服務站點,加快推動科技、產業深度融合,打通科技研究和產業化雙向奔赴的“快車道”,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高質量服務“百千萬工程”。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劉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