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100米決賽中,天工隊的人形機器人在比賽中。 新華社發
機器人界“百米飛人”冠軍跑出21.05秒,舞蹈比賽現場機器人展示超絕地板動作,跳高比賽中機器人“超級瑪麗”附體蹦起……
8月14日至17日,“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各種人形機器人“名場面”刷屏社交網絡。
從走正步、打太極、跳街舞,到工廠搬貨、醫院分藥、酒店掃地,人類正見證“硅基生命”逐步走向通用智能的可能。
短短幾天,我們仿佛穿越了時間的褶皺,窺見了一個多重未來正在加速交匯。
賽場即考場
技術的“極限壓力測試”
如果說人類體育追求“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那么這場機器人運動會的核心信條只有一個:驗證第一,比賽第二。
這場運動會從開幕式起,就可以說是一個大型的實驗室、一個具身智能技術“極限壓力測試場”。
優必選熊貓機器人“優悠”和樂聚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夸父”打出剛柔并濟的太極拳,優艾智合“巡霄”機器人優雅地走起臺步,眾擎機器人PM01行云流水地跳起舞蹈……這些表演無不說明著,當下人形機器人在復雜動作控制和場景適應方面,可靠性正逐步得到加強。
進入正式競技比賽,在跑步、跳高、足球、自由體操等項目上,人形機器人們的姿勢顯得有點呆萌,甚至是搞笑。比如,摘得跳高冠軍的星動L7就選擇了“超級瑪麗”跳的姿勢。但這些看似搞笑的動作背后是企業在探索人形機器人高度的協調性和穩定性的結果。
比賽也不是單純的“遙控器對遙控器”。1500米田徑決賽中,優必選“天工”機器人以6分55秒奪得亞軍,也是唯一一名全程自主無人工遙控奔跑的選手。
事實上,競技賽事的核心價值不僅在于比拼勝負,更在于推動技術突破。競技賽事通過技術驗證、培養用戶習慣和資本聚集的三重作用,成為許多產業爆發的催化劑。
最廣為人知的就是F1賽事對于汽車工業的推動。比如,渦輪增壓技術、混合動力系統、碳纖維車身等最初只應用于比賽。雖然F1的技術轉化時間長,初期成本高昂,但長期通過性能驗證和規;鸩綕B透到民用汽車領域,在高效動力、安全性和輕量化方面持續推動汽車工業進步。
同樣在飛速發展的自動駕駛領域,也有過這樣宛如實驗室一般的賽事。僅舉辦了三屆的DARPA無人車挑戰賽,奠定了卡內基梅隆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地位。參加過比賽的科學家創立或加入的自動駕駛公司,現如今都已成長為行業內耳熟能詳的自動駕駛企業,如Waymo、通用Cruise、Aurorax等。
高水平的競技賽事往往是產業爆發的序章;蛟S不久之后,今天在賽場上看到的機器人,就會像曾經的賽車和電競一樣,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賽場通市場
機器人真的開始上班了
一直以來,人們尤為關注人形機器人能否真正“上崗”。本屆運動會上,答案正在浮現。
比賽不再只比“誰跑得快”,更比“誰能干好活”——機器人要在模擬酒店、醫院、工廠等真實場景中完成清潔、分藥、搬運等任務,直擊商業化落地痛點。
在工業場景賽中,由廣東領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派出的領智戰隊,一舉包攬“工廠物料搬運”與“混料分揀”兩項競技項目的冠軍,并在“物料整理”項目中斬獲銅牌。
“這次運動會是全球首個全維度的人形機器人實戰檢驗,我們不僅驗證了自身能力,也向天工、清華千訣大模型等團隊學習了具身智能的先進經驗,希望未來能進一步合作!鳖I益智造高級工程師袁強說。
這并非孤例。事實上,廣東的人形機器人正加速“上崗”:樂聚機器人已交付第100臺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給北汽越野車,還攬獲蔚來汽車、北汽越野車、江蘇亨通等企業的訂單;優必選瞄準搬運、分揀、智揀環節,Walker S系列已進入吉利汽車、比亞迪、富士康、順豐等工廠實訓;眾擎機器人計劃未來兩年在搬運、物流等場景落地,明年交付3000臺機器人。
賽事也延伸至醫院與酒店。
在醫藥拆藥分裝賽中,機器人需將大包裝藥品拆解并按劑量分裝,對力度與精度要求極高。有團隊發現藥板反光干擾視覺系統,隨即升級算法,最終實現整板藥片一鍵剝離,令裁判都大呼意外。
酒店清潔項目則模擬真實環境:紙團、塑料袋、水瓶隨機分布,機器人需識別、規劃路徑并完成清掃——這正是服務機器人落地的關鍵能力。
從實驗室到工廠,從展臺到藥房,人形機器人正成為工廠的“新工人”、醫院的“智能助手”。它們或許還會出錯,但每一次精準操作,都在證明:機器人,真的開始上班了。
賽場觀生態
生態協同托舉產業崛起
這也是一場世界級的機器人大決戰。
280支隊伍、487場比賽——除了少數亞軍被德國隊摘得,其余獎牌幾乎被中國團隊包攬。
為何短短幾年,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能實現如此驚人的躍升?
答案,藏在賽場之外的產業深處。
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白2015年首屆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舉辦以來,我國機器人產業實現一系列科技創新突破。2024年,我國機器人專利申請量占全球機器人專利申請總量的2/3!敝袊娮訉W會理事長徐曉蘭說。
更深層的優勢,在于全球最完整、最高效的產業鏈體系。中國擁有世界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制造業基礎,這為人形機器人這一高度集成的復雜系統提供了“從圖紙到產品”的強大支撐。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在電機、減速器、傳感器、控制系統等核心部件上實現如此高效的本地化配套。
人形機器人的崛起,也是中國高端制造生態協同演進的必然結果。
業內普遍認為,人形機器人40%至50%的供應鏈與新能源汽車高度重合,另有30%至40%依賴3C消費電子的技術積累。過去十年,中國在智能電動汽車和消費電子領域的戰略布局,如今正“反哺”機器人產業,輸送著技術、人才與供應鏈資源。
廣汽、小鵬、小米等20余家車企紛紛入局,速騰聚創、領益智造等企業則從“果鏈”或汽車供應鏈轉型,將激光雷達、高精度結構件、電池管理系統等成熟技術遷移至機器人領域。這種“跨界融合”模式,不僅大幅降低研發成本,更顯著加速產品迭代周期。
“機器人前景將10倍于汽車市場,車企和供應鏈企業一起投入機器人研發將是大勢所趨。”速騰聚創CEO邱純潮說。
應用場景的豐富性,也讓中國走在前列。優必選、樂聚等企業已將人形機器人投入一汽、東風等汽車工廠執行搬運、掃描任務,實現實用化驗證。相比之下,海外僅特斯拉嘗試類似應用,但應用場景有限,進展緩慢。
本屆運動會的閉幕式上,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聯合會正式成立。該組織將致力于打造頂級賽事品牌、制定技術標準、推動國際合作,構建全球產業生態。借助此次賽事的舉辦,中國為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的交流搭建了平臺,也開始參與全球產業生態的共建與標準探索。
從核心部件國產化,到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再到資本與政策的持續加持,一個由技術創新、產業融合與生態集聚共同驅動的機器人產業新格局,正在中國加速成形。
南方日報記者 昌道勵 郜小平 許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