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吹遍山河地,鄉村振興譜新篇。自廣東省委提出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稱“百千萬工程”)以來,一批批稅務干部投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第一線,推動一項項便民暖心服務舉措見行見效,一系列惠農稅費優惠政策落實落地。國家稅務總局惠州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稅務局(以下簡稱“仲愷區稅務局”)選派稅務干部陽東風,到掛鉤結對幫扶的潼湖鎮紅崗村開展稅務幫扶工作,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有力推進“百千萬工程”,貢獻了“稅力量”。
稅務工作人員走進田間地頭,送上惠稅政策。 仲愷稅務局供圖
因地制宜引技術
激發鄉村生產新活力
“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孩子,對于農村我有很深厚的情感。剛好有這個機會,我就想到基層去學習鍛煉,做好稅務機關與基層一線的橋梁。”陽東風說。作為一名退伍軍人,在組織最需要的時候,陽東風主動請纓,于2021年9月成為潼湖鎮駐村幫扶稅務干部。
自到潼湖鎮的第一天起,陽東風就抱著“不干出一番成績決不收兵”的心態,一刻也不敢松懈。為了摸清情況,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工作,陽東風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到掛鉤的紅崗村村民家里逐戶了解情況。他深入田間地頭,跟村民拉家常,向村民了解農作物的種植銷售情況等等,了解村民在生活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堵點痛點,更好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經過實地摸查,陽東風尋找適宜紅崗村發展的產業,并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發展模式,指引鄉村產業發展。一方面,對外引進種植專業戶,將村里有限的耕地集約化經營起來,搭建高標準大棚150余畝,種植瓜果時蔬,并主動聯系東莞、深圳大型集貿市場,以及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增加村民收入。另一方面,陽東風聘請專業農技人員對村里的魚塘水質進行測試,更換經濟價值高的魚類品種,將平常的“青草鰱鳙”更換成桂花魚、鯧魚,提高魚塘養殖的經濟效益,幫助村民筑牢脫貧攻堅成果。
“感謝稅務干部提出的好建議,更換魚類養殖品種后,我們的收入增加了15%,給我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當地養殖戶劉桂欽說道。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陽東風幫助掛鉤幫扶的紅崗村村集體實現年收入從80多萬元躍升至280多萬元。“在幫扶鄉村產業振興上,我基本實現了定下的目標,但放眼未來,我深感還需立足稅收職能作用繼續發力,推動稅費優惠政策落地生根。”陽東風表示。
鄉間走訪送政策
激發企業發展新活力
為了讓稅費優惠政策真正在田野鄉間落到實處。陽東風與仲愷區稅務局“青稅先鋒”服務隊把惠農稅費優惠政策送到了潼湖鎮玳瑁村。
惠州市鴻盛龜類養殖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龜類養殖、培育和產品研發、銷售的企業,同時致力以“研學+農業+電商”的模式,挖掘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價值,將生態園打造成“養生龜谷”。在陽東風的帶領下,仲愷區稅務局深入養殖基地,為企業匯總梳理惠農稅費優惠政策,精準開展政策輔導,幫助企業享受增值稅減免優惠近萬元。
潼芯食品加工廠主要從事農產品種植生產和加工。2023年7月,陽東風在走訪的過程中發現,該公司有10多萬斤番薯存在滯銷問題,陽東風當即聯系仲愷區稅務局工會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共采購番薯8000余斤,幫助該公司緩解庫存壓力,助力企業持續經營發展。潼芯食品加工廠工作人員張玖存高興地說:“駐村稅務干部主動找到我們,針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向我們宣傳稅費優惠政策,并且幫助我們拓寬銷售渠道,緩解番薯滯銷的庫存壓力,讓我們更有信心和底氣經營發展下去。”
對口幫扶新路徑
激發收入增長新活力
“我們現在年紀大了,出去外面不好找工作,做做這些手工活既不用離開家,又可以增加收入,我們都覺得挺好的。”紅崗村村民劉金蘭笑著說道。
劉金蘭的生活新變化,來自于仲愷區稅務局的對口幫扶。針對村里有不少留守婦女勞動力的實際情況,陽東風聯系了仲愷區十幾家手工加工廠,探索出“企業+家庭作坊”的幫扶新路徑,讓紅崗村里60多位年齡偏大且就業困難的農村婦女在家制作手工藝品,增加了收入來源,改善了家庭生活質量。此外,2023年10月,在陽東風的積極搭橋牽線下,仲愷區稅務局還聯合“南粵家政”在紅崗村組織了一場技能培訓。該村50人次參加了衣櫥整理、嬰幼兒護理專業的培訓,助力提高當地勞動力的技能水平,為紅崗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期三年的幫扶工作到今年7月就要結束了,陽東風仍然心心念念村里尚未解決的事:個別困難戶還需要幫助、單親家庭小孩小劉需要協助管教等等。“我將繼續按照《仲愷區“千企幫千鎮 萬企興萬村”行動提升方案》和駐潼湖鎮幫鎮扶村工作隊2024年工作計劃,繼續在產業發展、民生福祉、人居環境等方面為潼湖鎮鄉村振興大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陽東風堅定地說。
接下來,仲愷區稅務局將持續彰顯“全國文明單位”擔當,鼓舞稅務干部接力踐行“百千萬工程”的稅務實踐,不斷將稅費紅利轉化為推動鄉村發展的優勢,匯聚“稅”力量,為“百千萬工程”添力賦能。
文 惠州日報記者劉煒煒
通訊員王怡芊 黃靜 惠瑞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