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埔仔絲苗米智耕迎豐收
800畝基地種植加工全流程品質管控
8月的嶺南暑氣正盛,在仲愷高新區瀝林鎮800多畝埔仔絲苗米種植基地里,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枝頭,金黃的稻浪在風中翻滾。三輛收割機轟隆隆地穿梭在廣袤的農田里,摘穗、剝皮、秸稈粉碎一氣呵成,奏響埔仔絲苗米豐收的序曲。作為“南有絲苗”美譽的傳承者,這片銀瓶山與潼湖濕地公園之間的稻田,產出的米粒細長、晶瑩剔透、口感清甜,蘊藏著鄉村振興的希望與未來。
顆粒細長如絲,口感清甜帶糯
“北有五常,南有絲苗”這句話道出了絲苗米在稻米江湖中的地位,而瀝林的埔仔絲苗米更是其中的優品。
站在埔仔村的田埂上,一邊是層巒疊嶂的銀瓶山,一邊是水草豐茂的潼湖濕地公園。“800多畝基地就處在兩大生態屏障中間,土壤肥沃,草木茂盛,加上全年充足的光照和恰到好處的濕度,非常適合絲苗米的生長。”瀝林鎮黨委副書記、駐鎮幫扶工作隊隊長趙志堯笑著說。
瀝林鎮埔仔絲苗米種植基地一派豐收景象。惠州日報記者鐘瑋 通訊員劉銘 攝
湖南籍種植大戶趙勇軍對此深有體會。他2000年開始從事水稻種植,2008年與妻子彭海艷到惠州大面積種植水稻。從最初的69畝到2009年的3000畝,再到2012年成立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趙勇軍的農業事業不斷壯大。“這里完善的排水系統讓地塊遠離洪澇與干旱困擾,為絲苗米提供穩定的生長環境。”趙勇軍告訴記者,埔仔絲苗米的稻谷顆粒飽滿,蒸煮后滿屋飄香。
為了讓天賦優勢轉化為品質勝勢,埔仔村與種植大戶攜手,建立了全流程品控體系。從省農科院優選的絲苗米品種,到播種前的土壤消殺,再到田間管理,每個環節都有嚴格標準。“我們的米顆粒細長如絲,晶瑩剔透,蒸煮后口感清甜帶糯。”趙勇軍隨手摘下一粒稻谷,剝開谷殼,米粒在陽光下泛著自然的光澤。
“五統一”為品質保駕護航
“這幾天一直下大雨,我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趙勇軍回憶起汛期的經歷仍心有余悸。得益于當地政府提前部署,將損失降到最低。這場“與天搶糧”的勝利背后是科技與經驗的雙重支撐。近年來,瀝林鎮在絲苗米種植中引入“智慧農業”理念:種植戶每天關注氣象預警;無人機定期巡檢,通過高清攝像頭識別病蟲害早期跡象;土壤墑情傳感器實時傳回數據,指導精準施肥。“以前憑感覺澆水施肥,現在是科學管理。”趙勇軍說。
成立合作社之后,“五統一”模式(包括統一種植技術、統一購進種子、統一施肥、統一專業防治、統一銷售)成為品質保障的關鍵,如今已實現3000多畝水稻連片種植。2022年,合作社引入點播技術,經改良后解決了成活率問題,使每畝增收10%以上;四五輛點播機在播種季高效作業,配合無人機植保,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場景變成了“寥寥數人管千畝”的現代圖景。
“我們用的有機肥都經正規渠道采購,每批都帶檢測報告,更是嚴格篩選大品牌。”趙勇軍說,從種到收的全鏈條管控,讓埔仔絲苗米始終保持良好品質。
烘干項目將實現稻谷價值躍升
在瀝林鎮企嶺村,仲愷高新區首個稻谷烘干加工基地——企嶺稻谷烘干項目計劃2026年5月投入使用。當前仲愷高新區年種植稻谷約7000畝,產糧約2800噸,由于轄區內沒有稻谷烘干廠及相關加工設施,稻谷收割后得拉到博羅、廣州等地烘干,不僅成本高,運輸中還容易受潮。趙志堯告訴記者,新項目占地7.5畝,配備6臺烘干機(日處理180噸)、1500平方米氮氣無氧倉庫及全套加工設備,可實現“收割即烘干”,從源頭鎖住絲苗米的新鮮與營養。據介紹,加工后的“埔仔絲苗米”將以真空包裝呈現。
這個總投資2300萬元的項目是瀝林鎮完善絲苗米產業鏈的關鍵一環。項目采用“強村公司+種植大戶”的合股模式,既保障了村集體收益,又調動了種植戶的積極性。項目建成后,不僅能滿足本地稻田的烘干需求,還將輻射東莞、汕頭等周邊地區。
從田間到車間再到市場,絲苗米的價值一路攀升。據統計,今年5月下旬至今,埔仔絲苗米已銷售6萬斤。趙勇軍說:“埔仔絲苗米目前的市場單價是一斤5元,比普通絲苗米高近2元,但還供不應求。”
講好“南有絲苗”的瀝林故事
作為合作社的負責人,趙勇軍不僅自己種糧,還免費向周邊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和管理經驗。他笑著說,通過“一帶一”傳幫帶,瀝林鎮的絲苗米種植戶從最初的3戶發展到如今的20多戶,種植面積從幾百畝擴展到三四千畝,畝產穩定在800~1000斤。種植面積的擴大也帶動了周邊村民通過參與播種、施肥、收割等環節,實現“家門口”就業。而企嶺稻谷烘干項目的落地,將為當地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趙志堯表示,瀝林鎮政府將持續加大扶持力度,通過品牌打造、市場拓展,讓絲苗米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趙志堯說,當地已有了清晰的品牌發展規劃:與省農科院深度合作,選育更適合本地的優質品種,保持品質領先;推動絲苗米進入高端商超,讓更多人嘗到這份來自銀瓶山下的清甜;組織種植戶到外地優秀基地學習“取經”。更為重要的是,講好“南有絲苗”的瀝林故事,通過短視頻等新媒體手段擴大品牌影響力。
站在金黃的稻田邊,趙勇軍看著忙碌的收割機,眼里充滿期待:“等產業鏈完善了,我們要讓大家都知道,瀝林的絲苗米不輸任何地方!”
惠州日報記者鐘瑋 實習生彭志恒 通訊員何挺玲 陳靜 惠仲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