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鄉村之魂,鄉村振興喚起鄉愁,文化記憶守住鄉味。
3月30日,博羅縣第一期“村ART”鄉村藝術作品創作大賽頒獎活動在博羅縣福田鎮徐田古村舉行,當天在活動現場的非遺文化的展示,為這場鄉村藝術旋風,增添了幾級強風。
竹編是我國傳統的手工藝,古老而悠久。在博羅縣福田鎮坳嶺村,村民都有著竹編的傳統。在“村ART”鄉村藝術作品創作大賽活動現場,福田鎮坳嶺村竹編藝人現場編織竹制品,就聚了不少人氣。只見一根根青竹篾,在楊秀芳、劉劍明這兩位老藝人的巧手間上下翻轉,簸箕、菜籃等竹制品就現場完成了。這手指一抬一壓之間,彰顯傳統工藝的魅力、精湛的竹藝,體現了匠心思維的傳承。兩位老藝人都已經年逾六旬,楊秀芳年紀更大些將近70歲。巧的是,兩人都從16歲開始從父輩那里學習竹編技藝。
兩位老藝人說,剛開始時,村民學習竹編技藝是為了編制農具,有魚簍、簸箕、菜籃、籮筐等等,主要用于農耕生產和日常生活。漸漸地,才演變成為一種謀生的技藝,村民將其作為副業,賣竹制品幫補家用。一個竹制品,織起一個家庭的生活。直到20世紀90年代,靠竹編賣錢養家糊口,依舊是不少坳嶺村人的堅持。而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竹編用品在市場上已不再那么“吃香”。作為生產、生活工具,它的替代品多了。村民謀生的門路也多了起來。之前靠竹編養家糊口的村民,也大多都走入了工廠。竹編技藝也就漸漸沒了那么熱門。
在老一輩的記憶里,竹編制品成了坳嶺村的象征,更是一份與家捆在一起,編織出美好生活的愿景。雖然早就不再靠竹編養家,但竹編已深深融入了坳嶺村竹編老藝人的生活。時至今日,坳嶺村仍有像楊秀芳、劉劍明這樣的手藝人在堅守著。如今,他們編制的竹制品,除了自己用外,還會不定期地拿到市場上去賣。
盡管竹編不再是年輕人的謀生手段,但老人們都希望這門手藝能夠傳承下去。讓他們高興的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尤其是“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這些傳統手藝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一個項重要內容,越來越受到關注,也在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力,貢獻文化力量。
文字:惠報全媒體記者李燕文
圖片:惠報全媒體記者鐘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