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惠州博羅產業園區,產業項目建設又有了新進展——廣東賢華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研發生產項目提前封頂。今年,項目建設按下了“快進鍵”,工業建設項目如期或提前封頂的消息,成為博羅這個重大平臺提速釋放內動能的最好信號。
大平臺集聚大項目、推動大發展。在“百千萬工程”中,博羅縣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以打造千億級產業園區為目標,通過強化規劃引領、創新園區管理、實施精準招商、完善功能配套等舉措,推動惠州博羅產業園區擴容提質增效,全面提升園區綜合承載能力,塑造承載力強、吸引力大、產城人融合的平臺優勢,打造珠江東岸大型產業集聚區,成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目前,園區已引進企業超300家,其中規上企業209家,2023年規上工業總產值326億元。
惠州博羅產業園區內,一棟棟廠房拔地而起。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一幅幅施工圖構成園區高質量發展最美圖景
吊塔林立、吊臂擺動,工人、施工車輛有序忙碌,一棟棟廠房拔地而起。在惠州博羅產業園區,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一幅幅火熱的施工圖,構成了園區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圖景。
按下施工“加速鍵”,項目建設像上了鏈條般在加速推進:日前,廣東賢華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研發生產項目提前封頂;9月中旬,石灣·華順高科產業園一期項目交付預投產,現有電子信息元器件、半導體、通用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約60家研發生產企業入駐……記者留意到,這些項目涉及智能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高度契合園區和博羅縣域經濟的發展定位。
惠州博羅產業園區是惠州市重點發展的“3+7”工業園區之一,也是博羅縣委、縣政府規劃打造的首個千億級產業園區。一個個項目迎來新進展,為園區和博羅經濟發展注入一股股新動能。截至2024年10月,園區共有規上企業209家;共計引進工業項目369宗,達產后預計年產值1564.56億元,稅收55.90億元;在建工業項目共計115宗,達產后預計年產值464.38億元,稅收17.27億元;已投產項目共計170宗,達產后預計年產值360.89億元,稅收13.61億元。
強化園區規劃,精準招商引資
打造千億級的重大產業平臺,使之成為產業的集聚地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這是夯實縣域實體經濟的關鍵一步,也是必由之路。如何讓好項目集聚成大產業?園區的規劃定位很重要。
在成立之初,博羅縣就高標準、高水平做好園區規劃,以科學的規劃引領,優化園區空間布局。編制了《惠州博羅產業園區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現代專業化園區的標準推進惠州博羅產業園區建設,優化空間布局、產業布局、功能布局,推進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編制《博羅縣域副中心發展總體規劃(2024-2035年)》,計劃通過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優化調整城鎮開發邊界,打造珠江東岸大型產業集聚區。
惠州博羅產業園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東岸、廣深港科技走廊的重要腹地,位于博羅縣石灣、園洲兩鎮中心地帶,在博羅規劃建設中的縣域副中心范圍內,可承接廣深莞產業和科創資源外溢,發展智能制造、創新研發、現代服務等產業,既能與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其他區域形成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又能更好支撐引領區中醫藥康養產業的發展。
圍繞發展目標和產業定位,園區加強與廣州東部中心、東莞松山湖高新區銜接,聚焦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4大主導產業開展產業鏈招商、精準招商,引進培育了欣旺達、天倬科技、盈旺精密、香江電器等一批引領型、支柱型企業項目,推動博羅與穗莞深等大灣區核心城市產業互嵌、協同聯動、錯位發展。今年以來,新引進項目123宗,總投資172.26億元;新開工項目199宗,總投資69.62億元;新投產項目146宗,總投資85.81億元。
加快配套建設,提升園區環境
園區的項目磁場引力,還在于自身的過硬“內功”。園區的“內力”體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圍繞園區高質量發展,博羅縣以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縣域副中心的規劃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加快配套設施建設,提檔升級園區環境。
堅持以產聚人、以人旺城、以城促產,推進35宗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高標準打造人才公寓,完善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等生活配套設施,積極推進園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著力打造現代化產業園區。值得關注的是,縣域副中心規劃編制初步完成,致力建成珠江東岸創新產業高地、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綜合服務中心和現代化生態智慧城市標桿。23.5平方公里起步區啟動“十個一”建設(一個產業鄰里社區、一個市民服務中心、一個創新服務中心、一個大型商業MALL、一個三甲醫院、一個主題樂園、一個十字型主干道、一個體育和文化中心、一個完全中學、一組新型未來社區)。目前,黃巢墩大道已動工建設;與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合作,建設一所完全中學;與華強方特集團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一座產城人融合的未來之城即將拔地而起。同時,持續優化園區營商環境,園區政務服務中心建成投用,推行重點項目建設全周期幫代辦服務。截至今年10月,已為80余家企業辦理營業執照、發改備案等行政審批事項160余宗,平均辦理時間縮短30%。
有了好的配套,優秀的管理也不可或缺。在園區管理上,創新管理方式,聚焦破解用地、資金、人才等要素制約,建立健全園區“四個一”(一個特色產業定位、一個管理機構、一個國企平臺、一個融資方案)模式,統籌資源要素向園區集中。值得關注的是,由信用評級2A+、獲銀行總授信40億元的縣產投集團和園區管委會合資成立園區平臺公司,與市交投集團合作開發園區,從需求測算、收益測算、資金使用計劃等維度編制融資方案,為園區建設提供多元資金支持。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