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湖鎮以合作社形式大力發展茶產業
石芽壩春茶即將上市
春茶,茶之上品也。在博羅縣湖鎮鎮,石芽壩山茶經歷了冬季的積蓄后,帶著春的韻味吐露新芽,石芽壩山茶春茶進入采摘期。
石芽壩山茶是當地的茶名片和農業名片。在幾代茶農的精耕下,石芽壩山茶韻味愈濃,品質愈優。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百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讓這張名片愈發閃亮。
村民在基地采茶實現靈活就業。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攝
一年的“錢”景看春茶
春意闌珊之際,正是新茶吐翠、茶香正濃之時。在湖鎮鎮石芽壩山茶的種植基地,茶農們忙碌的身影穿梭于蔥郁茶壟間,指尖輕舞,采下這一片片春的饋贈。
蔡美連是外來媳婦,但是家中常年制茶,她也已成了“老茶農”。家中種有石芽壩山茶7畝,她采摘,丈夫炒制。蔡美連告訴記者,石芽壩山茶以“茶色清、香味醇、回甘久、耐沖泡、品質高”的特質,被越來越多的茗茶愛好者喜愛。家里的春茶還未上市就有茶商過來訂購,基本供不應求。
在湖鎮鎮,有個地區叫“石芽壩”,又名“大肚金剛”,而今為湖鎮鎮水庫移民“三村四組”(包括光輝村崗二村民小組、黎鎮村民小組,崗南村石新村民小組,下村村神二村民小組)所在地。這里形成了以石芽壩茶山為中心,以崗二村民小組、神二村民小組為代表的石芽壩山茶種植、制作專業自然村,“家家是茶農、戶戶會制茶”的家庭式手工作坊產茶格局日趨成熟。目前,石芽壩山茶種植面積約735畝,其中茶山片區570畝,茶園165畝。
春天是山茶生產的重要季節,春茶品質優,產量也較高。“一年的‘錢’景,就看春茶了。”蔡美連打趣地說,石芽壩山茶春茶價格一般為每公斤600元至800元,紫芽茶每公斤更高一些,約每公斤1200元到1800元。
推進山茶三產融合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百千萬工程”的落地實施,石芽壩山茶產業發展越來越好,逐漸向規;、產業化、機械化發展。
鄧紅星是湖鎮鎮下村村神二村民小組小組長,也是村里的種茶大戶,種有石芽壩山茶100畝。他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得益于上級部門和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石芽壩山茶的生產開始了機械化進程。鄧紅星在摘茶時也嘗試機采,在炒茶、揉捻、殺青、選茶時適當采取了機械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也降低了成本。制茶時,他們會根據客戶的需求來選擇機炒或者手工炒制。
蓬勃發展的茶產業不僅成為當地茶農的主要增收渠道,也為當地及周邊群眾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機會。鄧紅星說,大規模的茶園都會聘請村民來幫忙修枝、采摘、制茶等。陳阿姨60多歲,她在照顧孫子的間隙,會到茶園采摘茶葉,一天有120元的收入。這些天,蔡美連采完自家茶葉,也到其它茶園幫忙。她說:“能掙錢,又能照顧家庭,何樂而不為?”
茶產業的發展吸引了人才回流,鄧紅星就是其中一個。他于2014年從深圳回到家鄉,“希望通過大家一起努力,讓更多人知道石芽壩山茶。”“90后”茶農鐘振東則是更早一批回流的年輕人。而今,他不僅是種茶和炒茶能手,還成立了博羅縣石芽壩山茶專業合作社推動茶產業的發展。
以茶為媒助力鄉村振興。近年來,湖鎮鎮依托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茶產業,并以合作社的形式集中推廣,打造石芽壩山茶品牌,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接下來,湖鎮鎮將把石芽壩山茶做優做強,推進三產融合,讓石芽壩山茶從山里走出去,走向更大的市場。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通訊員湖鎮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