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打造城市10分鐘健身圈
大亞灣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發布,將實施7大主要任務
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向自然村延伸,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8平方米以上;新建或改建1個體育公園,人均足球場地每萬人達到0.9塊以上;健身步道達到200公里,基本實現城市10分鐘健身圈全覆蓋,公共體育設施全面開放,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全區總人口的46%,市民體質達標率不低于94%,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于3.4名……
日前,《大亞灣開發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計劃》)發布實施。《計劃》提出,到2025年,全民健身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賽事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群眾體育健身更加便利。
孩子們在綠茵場上快樂踢球。
有序推動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向學校體育活動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要實現上述目標,《計劃》提出將實施7個主要任務:構建更加便民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網絡、擦亮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品牌、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優化和壯大更具活力的體育社會組織、推進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設、加強新時代青少年體育工作和培育體育健身休閑產業。
結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去操場跑步放松身體、在健身房“擼鐵”揮汗如雨、在綠茵場上飛馳奔跑,成為時下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要實現“出門就能運動”,體育場館是群眾最關心的因素之一。
《計劃》針對“構建更加便民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網絡”這一任務提出,將從加大健身設施場地供給、補齊公共體育設施短板、落實社區健身設施配套要求、推進全民健身設施城鄉均衡發展、推動健身場地全面開放共享和積極推進大亞灣開發區戶外運動基地等方面推動落實。
比如,在加大健身設施場地供給方面,在不改變、不影響交通、市容及建設用地主要用途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城市預留地、市政高架橋底、房屋天臺、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公共綠地、河涌沿岸等空間,因地制宜建設嵌入式健身設施;在補齊公共體育設施短板方面,制定《大亞灣開發區全民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三年行動方案》,進一步完善區級體育場、全民健身廣場、體育館、游泳池(館)、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等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推進足球場、社區體育公園、多功能運動場、健身步道等建設。全面提升大亞灣文化體育活動中心等現有體育場地設施條件,完善場館服務功能,打造成集運動鍛煉、競賽表演、娛樂消費于一體的惠民體育場地;在推動健身場地全面開放共享方面,有序推動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向學校體育活動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加大學校體育場地開放力度,力爭“十四五”期間符合開放條件的學校全面開放……
西區街道舉行首屆太極拳比賽。
構建多層次多樣化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體系
日前,大亞灣春季全民健身徒步活動在黃金海岸舉行,來自全區的700余名體育健身愛好者參加;4月15日,大亞灣西區街道首屆全民健身節首屆太極拳比賽舉行,18支代表隊展現太極魅力;近日,大亞灣澳頭殘疾人體育健身點開展“全民參與 共享陽光”趣味運動會,豐富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短短的時間,大亞灣區組織了多場形式多樣的全民健身活動,市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在活動中感受運動的快樂和能量。
《計劃》提出,擦亮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品牌,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體系。普及開展全人群全周期健身活動。如發揮領導干部帶動作用,組織開展各類健身活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保障工作質量的前提下,錯峰安排職工工作和健身時段。組織開展青少年喜愛的籃球、足球、排球、游泳等運動技能培訓和體育賽事活動。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太極拳、健身氣功、門球等健身活動。引導殘障人群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健身活動。廣泛組織以親子為主題、家庭為單位的婦女、幼兒體育健身活動。
此外,在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方面,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試點以體育運動康復為特色的專科建設;在優化和壯大更具活力的體育社會組織方面,構建以單項體育協會、人群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站為網絡節點的全民健身社會組織網絡體系;在推進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設方面,積極探索“公益性+市場化+智能化”新模式,實現全區體育場地的互聯互通;在加強新時代青少年體育工作方面,完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保障青少年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幫助青少年掌握1項以上運動技能,體質健康優良率穩步提高;在培育體育健身休閑產業方面,推動以體旅融合發展為龍頭的“體育+”跨領域發展,鼓勵發展全時段體育消費業態。
《計劃》主要任務
●構建更加便民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網絡
●擦亮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品牌
●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
●優化和壯大更具活力的體育社會組織
●推進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設
●加強新時代青少年體育工作
●培育體育健身休閑產業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