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能惠州電廠二期數字化基建指揮中心。
大到十幾層樓高的塔吊,小到上千名來回穿梭的施工工人,事無巨細都呈現在中控屏幕上。當下,項目現場的每個細節都能實時監測到位;未來,可線上模擬電廠搭建的每個環節,就像提前“彩排”建設過程……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2023年物聯網賦能行業發展典型案例名單,國家能源集團廣東公司惠州電廠二期(以下簡稱“國能惠州電廠二期”)基于國產BIM的數字化電廠示范工程項目成功入選,成為重點行業“智能建造”應用電力物聯網示范項目。
打造基于國產BIM的數字化示范電站
日前,記者走進位于大亞灣石化區內的國能惠州電廠二期項目建設現場,目前主廠房主體框架已建設完畢,項目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在施工現場旁的辦公區藏著電廠的“數字基因”,電廠“成長”過程中的所有數據信息都被準確記錄下來,有助于提高工程建設的效率和質量。
據介紹,作為集團公司國產BIM和數字化“雙示范”項目,國能惠州電廠二期充分利用“云、大、物、移、智、鏈、邊”等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推進“運營數字化、生產智能化、管理智慧化、業務場景化”,通過搭建“一中心兩平臺三網絡六應用”整體架構,打造基于國產BIM的數字化示范電站。
該項目基于國產BIM的數字化電廠示范工程,是以國產BIM技術為核心,融合應用數字化技術,搭建三維數字化交付平臺,集成工程全生命周期多種來源的數據,通過“全專業可視化協同設計、全要素智慧化工程管理、全系列數字化三維交付、全過程智能化生產運營、全壽期大數據數字孿生”五個過程,建設基于國產BIM全生命周期數字孿生電站。
“平臺上的數字模型建設進度和項目現場電廠的實際建設進度同步,這就是數字孿生電站的概念。”國能惠州電廠二期數字化工作組組長喬溢表示,在施工階段,通過將施工圖和模型整合起來,BIM技術可以幫助預測施工進度和成本,有助于施工工藝分析、施工物料管理和設備安排等,讓施工計劃更加科學可控。
項目預期產生1個行業標準、30項發明專利
在國能惠州電廠二期中控室,只見碩大的屏幕前,工作人員正在實時監測項目現場的機械設備、人員進場施工作業等情況,包括塔吊的運行參數、人員的身份信息,現場的溫度、濕度、風速和大氣環境數值也都一一呈現在屏幕前。
“一旦有人違反安全管理措施,監測人員還可及時通過廣播提醒。”據國能惠州電廠二期數字化工作組副組長胡昌盛介紹,項目基于F5G+5G的電力物聯網,是國能惠州電廠二期非生產控制的專用、唯一的網絡平臺,其集成安全、人員、安防、泛在感知、消防、電氣監控等數據,可實現電廠執行過程的自動化、管控過程的智能化、經營管理和決策的智慧化。
“國能惠州電廠二期是集團首次應用BIM技術建造的電站,在建設前期,我們借鑒了其他行業企業的研究基礎和實踐成果,在建造過程中很多技術都具有首創性。”國能惠州電廠副總經理薛豐表示,二期項目按照“標準體系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系統平臺研發—項目應用驗證”的整體思路,在發電工程國產BIM技術標準體系、發電工程的圖形引擎算法優化以及發電工程建設全過程應用平臺研發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努力打造成為發電領域的示范應用。
據了解,項目預期產生1個行業標準、1個集團導則、3個集團標準、30項發明專利、35項實用新型專利、40項軟件著作權、30篇核心論文、10項科技進步獎。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曾靜妍 通訊員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