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服務對象變治理力量
西區街道新惠社區關愛服務新就業群體項目獲市二等獎
日前,由市委社會工作部與市委政法委聯合主辦的“惠州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第十二屆實踐創新項目征選活動”進入終審階段。在10個終審項目中,大亞灣開發區共有兩個項目入選。其中,西區街道新惠社區推送的《為“新”護“新”暖“新”,社區服務心連“新”》——關愛服務新就業群體項目獲二等獎。
據了解,西區街道新惠社區毗鄰深圳,轄區人口約3.1萬。近年來,新惠社區黨支部通過發布“關心關愛新就業群體倡議書”,組建“新惠社區新就業群體微信群”;升級打造暖“新”服務陣地,投放暖“新”微驛站;立足需求開展暖心活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組建起新就業群體志愿服務隊,鼓勵他們參與到社區治理服務等舉措,推動形成“服務對象”與“治理力量”雙向奔赴。
“百家米”熬幸福粥連接鄰里
如何在社區營造關心關愛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的良好氛圍?在新惠社區黨支部書記伍靈犀看來,動員多方力量參與是重中之重。
“如果沒有社區居民、物業公司和商家們的支持,我們很難把新業態新就業群體融入社區基層治理隊伍。”伍靈犀介紹,社區大部分居民來自全國各地。由于彼此不熟悉,且存在文化差異,導致了大家對社區歸屬感不強,參與基層治理的熱情也相對不高。
面對這一問題,新惠社區開展“一勺米·幸福粥”活動——即社區組織黨員、小區居民敲開鄰居大門,到鄰居家中征集“一勺米”,第二天早上將“百家米”熬成“百家粥”,做成“暖心早餐”送給居民,由此敲碎鄰里關系“堅冰”,逐步創建“熟人社區”。
同時,新惠社區黨支部還以“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為落腳點,不斷提高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以前,我們小區的停車場車輛亂停亂放,路面也經常被壓爛。”家住新惠社區愛琴海小區的李女士表示,在社區黨支部的推動下,不僅小區停車場實現了規范化管理,還新建電動自行車充電棚,解決了業主充電難題。
組建新就業群體志愿服務隊參與社區治理
梁先生是一名滴滴司機,也是社區一名兼職網格員。“社區黨支部和居民幫助我渡過難關,我也要用行動反饋他們。”梁先生透露,在他女兒檢查出白血病時,社區幫他向民政部門申請了4000元臨時救助金,社區居民相互募捐,為他送來約4萬元愛心款。
這是新惠社區推動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從服務對象向治理力量雙向奔赴的縮影。伍靈犀表示,此次獲獎項目是在打造“熟人社區”的基礎上升級。隨著居民對社區歸屬感提升,大家齊心參與到關愛服務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項目中來。
據了解,該項目主要有四項工作舉措。一是發布“關心關愛新就業群體倡議書”,召開新就業群體服務座談交流會,組建新就業群體微信群,把黨的關愛政策及時傳達。截至目前,該社區已累計解決新就業群體反饋的急難愁盼問題16項;二是升級打造暖“新”服務陣地、暖“新”書屋和暖“新”微驛站,為新就業群體工作與休息提供便利;三是深入開展暖“新”服務活動,聯合物業解決外賣小哥、快遞小哥反映的小區門難進、臉難看問題,為新就業群體專門規劃停車區域和便捷路線,設置外賣放置櫥柜,解決最后100米配送難題;四是結合新就業群體“事熟、地熟”的特點優勢,組建起新就業群體志愿服務隊,引導大家參與到社區基層治理及各項志愿服務中,實現社區與新就業群體的雙向互動與支持。
惠州日報記者黃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