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大亞灣“惠民在線”聚焦電梯困人、氣瓶充裝熱點問題
電梯困人不存在窒息危險
特種設備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險性較大的鍋爐、壓力容器(含氣瓶)、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和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等八大類設備。這些設備與公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安全性備受關注。8月8日上午,大亞灣開發區管委會市場監督管理局總工程師張若谷做客“惠民在線”訪談欄目,圍繞“發現身邊安全隱患,共筑特種設備安全”這一主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溜梯”是電梯安全保護機制正常運作表現之一
電梯困人應急處置成為網友率先關注的焦點。面對網友們的擔憂,張若谷表示,電梯運行中遭遇突然停梯導致人員被困,實際上是電梯系統對乘客的一種保護措施。此時,電梯轎廂并非完全封閉的空間,通風正常,不存在窒息危險,因此不必過于擔心,被困乘客應立即按下應急報警按鈕或撥打救援電話。若電梯內手機信號不佳,且對講裝置和警鈴失靈,可通過大聲呼救等方式向外界傳遞被困信息,例如拍擊轎廂、大聲喊叫,或利用鞋子等硬物敲打轎廂發出求救信號,耐心等待專業救援人員到來。
不少網友對承載電梯運行的鋼絲繩安全隱患表示憂慮。對此,張若谷解釋,通常電梯配備的鋼絲繩至少有3根,部分電梯甚至多達8根。從設計角度而言,單根鋼絲繩的強度足以滿足承載轎廂所需的拉力要求。所有鋼絲繩同時斷裂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使發生極端情況導致所有鋼絲繩斷裂,電梯還裝設有制動器、上下極限開關、安全鉗以及底坑緩沖器等安全保護裝置,能夠有效防止轎廂發生突然墜落。
據了解,當電梯發生故障并觸發自我保護停止時,如果故障點恰好出現在電梯啟動加速或減速過程中,其實際位置與數字顯示的樓層之間可能存在一定誤差。自我保護啟動后,樓層顯示器會自動切換并顯示轎廂的真實位置。正是這種顯示位置的瞬時切換,容易讓乘客誤以為電梯突然“滑落”了幾層。大家感受到的“溜梯”現象,其實是電梯安全保護機制正常運作的表現之一。
個人不能自行充裝氣瓶
氣瓶是一種專門設計用于儲存和運輸壓縮氣體或液化氣體的壓力容器。日常生活中,家用煤氣罐、醫院氧氣瓶及滅火器儲氣瓶等都是常見的氣瓶類型。
那么,個人可以到氣瓶充裝站充裝氣瓶嗎?張若谷回應,個人不可以直接到氣瓶充裝站自行充裝氣瓶。根據相關規定,氣瓶充裝單位只能充裝自有氣瓶或已辦理托管手續的氣瓶。
據了解,不再使用的檢驗過期氣瓶或報廢氣瓶應交回銷售門市進行回收,由銷售門市統一交給充裝單位進行處理。充裝單位根據氣瓶實際情況,對檢驗到期的氣瓶進行送檢;對報廢氣瓶,則應送檢驗機構做破壞性處理。同時,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達到報廢條件或者已經報廢但未經檢驗機構破壞性處理的氣瓶交予除氣瓶檢驗機構以外的其他人。
惠州日報記者黃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