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區文廣旅體局加強文化活動常態化和服務均等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日前,“二十大精神在惠城——‘一把手’訪談”活動走進惠城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該局黨組書記、局長黃敏表示,區文廣旅體局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區委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強文化活動常態化和服務均等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持續擦亮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豐富文創產品供給,加大力度開發全域旅游,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助力惠城區打造“四個惠城”,建設一流中心區。
惠城區開展紅花湖環湖健身行活動現場。
文化場館均實現“零門檻”免費開放
每到周末,圖書館、博物館或文化館都會迎來大量市民;走在大街小巷,步行不超過15分鐘,就能看到一座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當前,文化館、圖書館、鄧演達紀念園、東湖旅店等各類文化場館均實現“零門檻”免費開放。全區214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圖書館分館鎮(街道)覆蓋率達100%。
文化惠民不僅僅體現在場所建設之中,更體現在“送文化”“種文化”之中。2022年,惠城區通過舉辦“鵝城舞臺秀”、文藝輕騎兵下鄉、免費藝術培訓進社區、企業、鄉村、校園、機關等活動,惠及群眾1萬余人次,線上線下受眾達50余萬人次。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文化活動常態化和服務均等化,構建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服務體系。”黃敏表示,該局將持續推進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新建改建提質增效,完成每村200平方米全功能文化場館的建設工作。盤活農家書屋,推廣鄉村閱讀等活動,將文化服務延伸到轄區的每個角落。利用現有公共場所,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保證優質惠民文化服務產品對市民生活區域的全覆蓋,多方位多渠道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創作了一批歷史文藝精品力作
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黃敏介紹,近年來,惠城區作為中心城區,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上持續發力,通過“留改建”相結合,有效地改造和修復了一批有特色、有價值的歷史建筑,特別是東湖旅店活化利用項目斬獲國內無數贊譽。金帶街等府城核心區采用“微改造”的方式,初步實現了對惠州府城核心區域歷史文化風貌的提升,保護了歷史肌理與脈絡。
同時,還廣泛動員群眾參與創作,深挖歷史事跡,創作了一批像《紅色東江頌》《秘密大營救》《東湖旅店》這樣的歷史文藝精品力作。
“我們將持續擦亮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大力發掘蘊藏在文物、古籍、非遺中的中華民族共有文化符號,將文化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秉S敏說,接下來,惠城區將打造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典范區域,以中山公園為核心,輻射府城文化旅游線。在旅游路線打造的同時,引導本地文化商業元素入駐歷史街區,通過樹立原生“IP”營造沉浸式體驗,豐富文創產品供給,“燃”起歷史街區內的市井風情和民俗文化,打造一個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讓古城真正“活”起來。
以文旅融合精耕鄉村旅游
在惠城,不僅能漫步水東街、祝屋巷、金帶街等文化街區,還能逛33號街區、野島和752藝術倉等文創打卡地……在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作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惠城區不斷強化文旅資源開發和打造,已連續三年入選全國市轄區旅游綜合實力百強。
“全域旅游的開發力度持續增大,穩中向好。”黃敏介紹,當前,惠城區正持續開發全域旅游、鄉村旅游、精品路線,推動橫瀝、三棟、汝湖等一批鄉村旅游精品路線,以文旅融合精耕鄉村旅游,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推動野島、江南塑料廠等工業遺址提升和改造,創建一批文旅新地標,打造一些網紅打卡點,提升本土文旅地標的輻射廣度與影響力。
在全面促進文旅產業振興的同時,惠城區還利用好城市新功能建設和城市更新的契機,結合“道路+”“公園+”“生活圈+”,打造一批家門口“小而美”“小而精”的好去處,將區級公共場館小廣場打造成為社交、親子、健身、文娛等復合功能綠地和“口袋公園”,為群眾提供親民便民、宜樂宜游的新型文化旅游公共空間。
惠州山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氣候宜人,非常適合發展戶外運動。去年,惠城區共為104個村(社區)配置全民健身體育器材287件,全民健身體育工程覆蓋率已達100%,區人均體育場所面積增加至2.6平方米/人。
黃敏介紹,未來,惠城區擬新建200公里健身步道、1個區級體育公園、22塊標準足球場等公共體育設施,進一步拓展全民健身活動空間。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鄧惠婷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 通訊員齊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