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和小朋友在體驗做陶藝。惠州日報記者彭紅霞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 攝
惠州日報訊 (記者彭紅霞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 通訊員齊曉磊)制作陶藝、捏泥塑、拆考古盲盒……在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5月13日上午,惠城區“5·18”國際博物館日開幕儀式在三棟鎮鄧演達紀念園拉開序幕,現場豐富多彩又具文化內涵的活動吸引不少家長帶小朋友參與體驗。
今年5月18日是第47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強調博物館能夠創造聯動效應,促進積極變化。5月13~27日,惠城區在鄧演達陳列館、東湖旅店、惠城區圖書館等地,持續推出陶藝傳授與制作、考古盲盒、《文物保護法與基層實踐》講座、拓片技藝傳授與制作、《惠州名人系列講座——鄧演達》、“追尋紅色足跡 重走營救之路”、惠州剪紙技藝傳授與制作、《惠州名人系列講座——葉挺》、書畫裝裱技藝傳授與制作、《惠州名人系列講座——廖仲愷》等13個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展覽和社教活動。活動期間,鄧演達陳列館、東湖旅店、惠城區圖書館將互聯互動,為廣大觀眾提供精彩紛呈的文博盛宴。
記者從惠城區文廣旅體局獲悉,惠城區鄧演達陳列館和東湖旅店深入活化利用革命遺址,自免費開放以來,成為豐富城鄉居民文博體驗、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陣地,是弘揚惠城文化、增強城市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兩館充分發揮和拓展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線上線下同時開展活動,多渠道創新宣傳模式,主動將宣講活動帶進學校、社區、鄉村、企業,社會教育成果顯著。
惠城區文廣旅體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希望廣大文博工作者以此為契機,加強文物價值的挖掘和傳播利用,深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交流,演繹文物背后的經典,講好惠城故事,為打造品質惠城、建設一流中心區提供文化支撐、貢獻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