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井圍屋也稱曾氏老屋祠堂,為惠城區文保單位。
曾輝元老宅占地約200平方米,精美別致。
始建于清康熙初年的三棟壩山口村保存著不少客家傳統民居。
曾輝元老宅圍繞天井開有6個門,整體設計別有洞天。
十八井圍屋規模宏大。
十八井圍屋的斗拱、雀替、梁頭、梁下雕刻精美。
窗、門、墻等建筑元素構成多彩的建筑世界。
當光照進窗戶,就變成建筑的靈魂。
十八井圍屋上出雙步梁,榫卯之間顯匠心。
從清康熙年間至今300余年,壩山口曾氏祠堂多達14個。
建筑,是人類用石頭在地球上書寫的歷史。惠城南郊,始建于清康熙初年的三棟壩山口村,保存著不少客家傳統民居,其中,作為客人的根的祠堂,是一村建制之精華所在。據壩山口《曾氏族譜》記載,從清康熙年間至今300余年,壩山口曾姓六房子孫繁衍生息,分布在該村16個村民小組,留下古民居無數,曾氏祠堂多達14個。
壩山口十八井圍屋,也稱曾氏老屋祠堂,列入惠城區文保單位,背靠蔥郁青山,面對田疇,前有禾坪、半月形池塘,綠水波光粼粼,倒映著圍屋和青山的影子,微風初起,相映成趣,仿若一座天人合一的藝術品。
十八井圍屋規模宏大,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由三堂、六橫,通過四座角樓連接構成,原有18個天井錯落有致分布。圍屋建筑為兩層結構,硬山頂,陰陽瓦,夯筑墻,所有檐柱下半為花崗巖圓柱,上半為木圓柱。正面開三門,正門為趟櫳門,石門檻,有門斗。門廊三開間,穿斗式,上出雙步梁,雙挑出檐,榫卯之間顯匠心。斗拱、雀替、梁頭、梁下雕刻精美,雀替有鰲魚和鳳鳥形,栩栩如生,巧奪天工。作為客家圍屋的標配,十八井圍屋角樓不甚突出,高出圍墻不多,檐下出三層疊澀青磚,最上層為菱角牙子,山尖開小氣窗,甚為別致。
壩山口另一座客家圍屋——塘房老圍屋,背靠雞籠山,面對半月形池塘,建筑風格與十八井圍屋類似,但規模較小,圍屋前有圍墻和圍門,圍門上方為波浪樣式山墻,較為罕見。穿過入內能看到天街,迎面而來的是供奉鄉紳曾冠猷的冠猷公祠,整體保存完好,天井、門楣、棟梁、窗欞,每一處都充滿精巧的構思,特別是門楣上的壁畫保存較好,山水人物,一筆一畫,頗顯功力,彰顯客家人儒雅的氣息。
塘房老圍屋旁,有一間清代民居,是曾冠猷兒子曾輝元的居所,占地約200平方米,單家獨戶,精美別致。曾輝元的生平事跡已經很難追溯,但他留下的這座建筑,卻無異于生命史書。曾輝元繼承家業,靠著經營糖業、榨油等生意,延續父輩的輝煌。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曾輝元斥資建造了這棟別業。從外觀看,這座建筑與三棟一帶的清代民居無異,主要材料是灰沙、青磚、灰瓦,局部使用麻石、木料,但它的保存狀況良好,外觀給人歷久彌新的感覺。這座老宅大量使用灰塑、壁畫、木雕、書刻等裝飾,寄寓房屋主人的閑情逸致和情操追求。門楣上的壁畫栩栩如生,殘存的陶塑、灰塑,又給人一種殘缺的美感,讓人想見當日完好的細膩。老宅內的客廳與書房,一是公共空間,一是私密空間,均對著天井,不論是獨坐書房還是在客廳與客人茶敘,均能抬頭望見藍天和綠樹,身居幽室卻不舍自然,體現著中國古人特別是富裕階層普遍的居家審美。
窗、門、墻等建筑元素在此構成多彩的建筑世界。這座清代老宅的藝術魅力,讓人驚嘆。
文 東江時報記者侯縣軍
圖 東江時報記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