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全力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助力鄉村振興
荒地變良田 增產又增收
站在龍頸村村道望去,成片的水稻長勢喜人,綠油油的水稻抽出健壯的稻穗兒,在微風吹拂下掀起一波波綠浪。近年來,惠城區全力抓好農業生產,精準施策,采取措施開展撂荒耕地治理,持續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目前,已有13000余畝撂荒地被“喚醒”,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蘆州鎮撂荒地復種水稻長勢喜人。
因地施策破解撂荒地復耕復種難題
龍頸村是惠城區蘆州鎮北部的農村。“以前這里是一片荒地,草比人高。”蘆州鎮黨委書記羅鋒能告訴記者,該鎮山地較多、灌溉水渠缺水嚴重,村里外出務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務農人員減少,造成不少田地撂荒。
為改變這種現象,蘆州鎮“兩委”班子積極引導農民流轉土地,用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業效能。村里通過做好村民思想工作、落實耕地復耕獎勵、修繕水利建設等方式進行撂荒地整治,于2022年底完成可復耕面積80余畝,由農戶自行耕種,復種農作物為水稻、番薯、花生。
荒地變糧田也在汝湖鎮村尾村上演。日前,村尾村45畝撂荒地復種甜玉米現場測產驗收。經隨機選點采摘稱重,平均畝產鮮苞達1200多公斤,試驗田里一片豐收。
“通過流轉盤活閑置土地資源,以種植甜玉米為切入點,不僅讓土地增值、農戶增收,還組織開展甜玉米采摘鄉村游和甜玉米加工出售,助推汝湖甜玉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村尾村黨支部書記林彩玲開心地說,長勢和產量都不錯,可為村集體增加一筆可觀的收入。
據悉,惠城各鎮(街)按“宜糧則糧,宜菜則菜”因地施策,采取鼓勵村民自行復耕或村集體代耕、委托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耕種或交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包等方式,破解撂荒地復耕復種難題。目前,惠城共完成撂荒地復耕復種面積13000余畝,超額完成市下達的任務。
制定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行動方案
耕地是農業發展之基、農民安身之本,也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積極推進耕地“非糧化”及土地撂荒問題整治,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是守護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之一。
為此,惠城區制定了《惠城區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行動方案》,及時下達目標任務,明確工作完成時限,落實資金保障,制定監督檢查和考核措施,讓開展撂荒耕地治理工作更有章法。
一系列實招舉措強化擔當——將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納入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制;建立區、鎮(街)、村“三級聯動”機制,定期、不定期召開工作研究推進會議;要求各鎮街對每塊圖斑建檔,每地一冊,列好時間計劃表,做好撂荒耕地復耕復種臺賬……
一攬子惠農政策凝聚合力——搭建網絡抖音直播帶貨平臺,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破解農產品品牌弱、積壓滯銷和價格低等問題;大力推進撂荒地社會化托管,提升農業生產專業化水平;通過加強財政支持,有效降低農業種植成本,提高土地產出效益,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嫩綠的番薯苗、茁壯的玉米稈、綠油油的禾苗,一片片雜草叢生的撂荒地變成生機勃勃的致富田,是近些年惠城農村的寫照。接下來,惠城將加大巡察力度,防止復耕后的耕地再次撂荒,研究防止耕地撂荒的長效管理機制;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和財政資金投入,不斷完善高標準農業建后管護機制;全面排查、統計耕地用水困難和水渠毀損情況,逐步完善高標準農田灌溉用水和農田交通體系,從基礎層面破解因灌溉困難、交通不便導致的耕地撂荒現象。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鄧惠婷 通訊員胡曉東 邱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