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稻田。
積分超市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活力。
蘆村村航拍圖。
駛出九衢三市,穿過茂林修竹,一個世外桃源般的美麗農村映入眼簾。樹木蔥郁、稻谷金黃、蔬菜青翠,這正是位于惠城區最遠山區鎮蘆洲鎮的蘆村村。
200年的古荔枝樹、“爭富節”、無工礦企業、積分治理、修建烘干廠加工鮮果蔬菜……這些鮮明的標簽,共同描繪了蘆村村獨一無二的畫像。蘆村村總面積約6.12平方公里,總人口1476人,村民以種植水稻、花生、荔枝、龍眼為主。
近年來,蘆村村以強農興旅促經濟發展,以積分治理創文明鄉風。同時,堅持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實現黨組織建設、生態農業與經濟建設同頻共振。蘆村村認真落實省、市、區“百千萬工程”工作部署,不斷夯實發展基礎,先后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廣東省宜居示范村莊、廣東省衛生村、惠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強農興旅,自籌300萬元建設大型烘干廠
農村要發展,產業支撐是關鍵。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出支柱產業,一直是蘆村村“兩委”班子思考的問題。蘆村村無工礦企業,空氣清新、水源清澈、土壤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可以發展綠色農文旅經濟。
“蘆村村是傳統農業村,村民種植雙季水稻、花生、荔枝。荔枝分大小年,大年豐產價格低,農戶維護動力不足。蘆村及周邊的水稻、花生、果蔬也面臨同時間上市而造成的銷售難題。”蘆村村黨支部書記黃銳分析說。對此,蘆村村計劃開辦大型烘干廠,用于烘干加工水稻、荔枝等,促進農副產品加工。
烘干廠建設于蘆村壩,報備20畝建設用地,項目一期由村委會自籌300萬元投資,于今年5月動工,計劃明年5月試產。建成后生態綠色農產品加工將成為蘆村的亮點,實現聯農帶農,拓寬村民增收渠道,預計創造集體年收益12萬元。
蘆村村因地制宜,大力推進美麗宜居村建設,挖掘文化底蘊,活用古建筑,打造“田園牧歌,古韻蘆村”。該村通過村企合作,加快慶臻園蘆村文旅項目建設,打造節日旅游項目與民俗文化體驗項目,帶動旅游產業發展,促進農副產品銷售,為烘干加工型“手信”拓展了消費市場。慶臻園還將打造研學基地,吸引更多游客體驗、打卡綠美蘆村。
“村子發展起來,游客也多起來,村里農家樂不多,我參加了村委會組織的‘粵菜師傅培訓班’后就回鄉創業,開了一家農家樂!贝迕顸S堅強說。
“村子勞動力富余,提升在村勞動力的自我造血能力是關鍵!秉S銳說。為此,蘆村村黨支部攜手政府相關部門、勞務培訓部門和務工企業三方,將課堂搬到了蘆村,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學習一技之長。據了解,3年來,村黨支部組織各類培訓學習共11場,27名村民取得粵菜師傅證,23名村民取得客家點心師證,近百名村民取得網絡營銷師、收納整理師等證書,為鄉村振興注入“新血液”。
村貌升級,投入約1600萬元完善基礎設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蘆村村致力于建設綠美蘆村,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在上級黨委政府支持下,村里共投入約1600萬元完善基礎設施。”蘆村村婦聯主席舒贏說。
近年來,蘆村村實施了污水收集管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成240戶“廁所革命”,對1.5公里村主干道進行基礎綠化整治、瀝青鋪設、沿線風貌提升,建成3個黨建文化墻、87個“四小園”、4000平方米荔枝公園,打造村莊入口景觀,完成了村委會文化廣場提升工程、景觀長廊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典型村建設,扎實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常態化落實衛生保潔,村容村貌得到較大提升。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要聚焦補短板、強弱項,更要把資金用在刀刃上。蘆村村以傳統農業為主,更要完善農業生產條件。對此,蘆村村投入約40萬元建設、維修三面光水田灌溉渠近1000米,完成村內巷道建設約7公里,完善了農田基礎設施,增強了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通過農業生產條件改善和科技普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農民收入預計每畝提高約200元。
此外,在市民政局、蘆洲鎮黨委政府以及駐鎮幫扶工作隊的支持下,蘆村村投入110萬元建設了一棟300平方米的一站式服務大樓,專門用于服務群眾,提供開展活動場地。
鄉風文明,率先采用積分制推動基層綜合治理
“我們蘆村村2022年10月在惠城區率先采用積分制助推基層綜合治理。開發‘智慧蘆村’小程序,劃分人居環境標兵戶、拾金不昧標兵戶、志愿服務先進者、村容村貌公共區域維護標兵、好人好事等板塊,以家庭為單位量化積分,通過通報表揚、授予榮譽稱號、積分兌換禮品等方式激發村民主動投身人居環境整治,用‘小積分’兌出‘大文明’!笔孚A說。
鄉村振興要有“形”,也要有“魂”。蘆村村歷來重視民俗文化品牌“爭富節”及重陽節,此外還開展了“文明家庭”“孝親家庭”“書香家庭”“蘆村好少年”等榮譽家庭評選活動,以此增進村民感情,傳承“奮斗創造幸福生活”的優良傳統。
尊重婦女、維護婦女權益也是蘆村村民刻在骨子里的“基因”。通過開展三八婦女節“男同志煮飯,女同志吃飯”聚餐活動,引導男同胞關愛家中女性。宣傳普及HPV疫苗,為全村近50名適齡婦女接種HPV疫苗,動員當地企業為生活困難的“媽媽”職工免費接種疫苗,為婦女健康保駕護航。
基層綜合治理以文明為底色,文明鄉村創建之舉在蘆村“全面開花”。鄉賢捐款成立教育基金會,與高校聯合開展“三下鄉”志愿者活動;組建老人協會、兒童服務站、宗親會,其中兒童服務站于今年3月被評為“廣東省學雷鋒活動示范點”;成立紅白理事會,延續白事操辦由村干部、小組長幫辦,“不鋪張、不請客、不張揚”的主張;成立村應急救援志愿者服務隊,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法律顧問定期進村開展法律服務及普法活動,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增強村民法律意識,共創和和氣氣、其樂融融的人文環境。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葉文青 特約通訊員馮雪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