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江樓僅僅居住16天后,因遭受非議,蘇東坡不得不舉家搬遷至朝廷指定住所——嘉祐寺。剛到嘉祐寺的蘇東坡在《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詩寫道:“春風嶺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豈知流落復相見,蠻風蜑雨愁黃昏。”嘉祐寺荒涼簡陋和氣候惡劣,讓他發出了“夫何異于囹吾?”的感嘆。寓居嘉祐寺期間,蘇東坡親近自然、賞玩山水、忘卻自我,盡情排遣胸中憂憤、尋求精神慰藉。他在游松風亭時生出了“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的感慨,至此,東坡徹底掙脫了事窮勢蹙的羈絆,徹底掙脫了浮名厚祿的鉤子,去留無系、靜躁無關了。而后,他在嘉祐寺開辟書齋,名曰“思無邪齋”,在艱難苦厄中,蘇東坡的思想完全成熟,創作已臻化境。
嘉祐寺
嘉祐寺舊址位于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橋東街道桃子園社區學背街東坡小學,據《惠州文物志》記載,嘉祐寺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間,該寺明初廢,明萬歷年改建為城隍廟,后屢經修葺不廢,現尚存的二座配殿為清道光年間(1840年)重建。座東南朝西北,二座配殿主體建筑規格、大小基本一致,兩殿間隔2米。每座配殿平面為長方形,占地面積共 500平方米。北宋蘇東坡謫惠時曾此居住了一年零三個月,是蘇東坡寓惠時的居住地之一,因此是重要的“蘇跡”,為研究惠州民風、民俗和蘇東坡寓惠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1990年嘉祐寺舊址被定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嘉祐寺
題嘉祐寺壁
[ 宋 ] 蘇軾
紹圣元年十月二日,軾始至惠州,寓居嘉祐寺松風亭。杖屨所及,雞犬皆相識。明年三月,遷于合江之行館。得江樓廓徹之觀,而失幽深窈窕之趣,未見所欣戚也。嶠南嶺北,亦何以異此。虔州鶴田處士王原子直,不遠千里,訪予于此,留七十日而去。東坡居士書。
松風亭
[ 宋 ] 蘇軾
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床止息。仰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由是心若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兩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
來源:惠城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