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城在庫專業技術人才超2.5萬人
160名科技工作者代表和特邀嘉賓齊聚共商科技發展大計
科技引領發展,創新成就未來。日前,惠城區科學技術協會第六次代表大會召開,來自全區各條戰線的160名科技工作者代表和特邀嘉賓齊聚一堂,共商科技發展大計,共繪未來五年工作美好藍圖。
會上,惠城區科協主席李丹梅以《匯聚科技智慧 提升科學素質 為打造“四個惠城”全面建設現代化一流中心區貢獻科技力量》為題作工作報告。報告總結了區科協過去五年的主要工作,團結引領工作、科技賦能發展、提升群眾科學素質、助力科學決策、激發內生動力。今后五年將重點圍繞思想政治引領、科創生態建設、科普引領生活、優化體系組織、深化改革創新五方面內容開展工作,實現能力新提升。
2023年惠城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現場。
會議選舉產生了惠城區科學技術協會第六屆委員會和常務委員,并審議通過《惠城區科學技術協會第六次代表大會關于第五屆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
連續三次獲得“全國科普示范區”稱號
據悉,區科協是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一直致力于團結引領科技工作者與黨同心,以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在區各級科協組織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之下,2021、2022年度區科協連續獲評“廣東省基層科協組織建設先進單位”,多次被中國科協評為“全國科普日活動優秀組織單位”。今年,區科協更是再次榮獲“全國科普示范區”稱號,實現“三連冠”目標。
“科學技術協會作為黨科學決策的‘智囊團’充分發揮著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網絡健全、聯系廣泛的優勢!被葜菔锌茀f黨組書記易康表示。目前,惠城擁有在庫專業技術人才25000多人,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博士工作站5個、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個、各類工程技術中心77家。
近年來,區科協聚焦政策宣傳,深化科創惠企活動。通過開展高新企業申報、企業稅務和社保新規、知識產權政策等宣傳活動,為科技企業、社團和科技工作者提供成果轉化、科技動態等咨詢服務。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區科協還深培科技實踐高地,多方合力共建惠城區科技體驗館、惠城區科普館、惠州首家航空航天科普館、全省第一家“生命健康安全體驗館”。其中,惠城東江學校建設校園科普館成為青少年兒童的重要科技實踐陣地。目前,全區有6個省級、30個市級、40個區級科普教育基地,3個科普宣傳文化廣場,科普宣傳長廊近40處。
注冊科技志愿者達3615人
“惠城區委區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科普工作,自2011年起,連續三次獲評全國科普示范區稱號,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惠城區實施科技創新工作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中國工程院院士夏佳文說,希望接下來惠城區進一步推進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創新科普方式,提升科學信息化和基層科普能力,推動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回顧過去,區科協工作取得了不錯成果,創建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動特色單位2個,廣東省青少年科學教育特色學校3個,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創新團隊2個。青少年參加各類科技科普比賽獲得全國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國家創新發明申請專利獎3項;獲得省一等獎23項、二等獎45項、三等獎44項。
成績的背后得從科協組織成員持之以恒的社會科普工作開始說起。組建科技志愿者隊伍30支,注冊科技志愿者達3615人,成立科普志愿講師團,以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為契機,聯合農業、衛健等部門開展各類科普活動800多場次,惠及群眾20多萬人次。研發高智能科普宣傳形象大使“科科”“普普”,以仿生機器人和AI機器人形象科普宣傳。
另外,區科協累計舉辦中科院老科學家高端科普報告會90多場,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村(社區),舉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青少年機器人競賽,與高校聯合開展“科普義教”志愿活動,用心營造濃厚科學氛圍,樹立崇尚科學、尊重科學新風尚。
每年評選表彰最美科技工作者
如今,惠城每年都會評選表彰最美科技工作者,推出《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跡展播》《惠城故事│最美科技工作者》《最美科技人·科普惠萬家》等專題專欄,展示科技工作者在科學研究創新、教育、普及、成果推廣轉化中的成果和榮譽。
區科協不僅建立學術交流機制跨區域開展交流、培訓、調研活動,還成立了“惠城區科技工作者之家”交友驛站,并在科鑫產業園、天安數碼城、惠城區青少年科創綜合活動中心設立分站點,開展學術交流、科學普及等服務。
同時,推動惠城科技工作者為黨和政府建言獻策。他們先后提出關于《建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惠城)加速示范集聚區》《激活空置樓宇擴寬雙創空間為惠城轉型升級提供孵化和快餐服務》《關于加強少年兒童齲齒預防的建議》等意見建議,幫助解決科技工作者就醫、子女教育等有關問題。
建立惠民服務機制,助力鄉村振興。在水口姚村實施廣東省農村科普夜校示范點項目,投入10多萬元修建科普廣場,投入30多萬元在上圍村打造“科普示范宣傳一條村”。積極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和科普助力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近五年累計開展農技培訓班86場次,農技人員科技下鄉指導和調研服務累計1128次。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葉文青 通訊員吳凌飛 楊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