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五盞“明燈” “駐”鎮前行
——駐惠城區橫瀝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三年工作紀實
傍晚時分,山村的路燈亮了,一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寧靜的夜。“歐陂是偏遠山區,這里的夜格外黑,以前村民串門都要打手電筒。”晚飯過后,歐陂村黨總支書記曾學勝帶著幾個小孩在村道上玩鬧,不時發出銀鈴般的笑聲。“多虧了工作隊安裝的68盞太陽能路燈,晚上我們也能像在城里一樣壓馬路。”
曾學勝口中的工作隊是駐橫瀝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以下簡稱“工作隊”)。2021年7月,市發展和改革局會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惠州學院、中央儲備糧惠州直屬庫有限公司、平安銀行惠州分行等6個單位組團幫扶惠城區橫瀝鎮鄉村振興。
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鎮建設如火如荼、快馬加鞭,橫瀝供銷示范農場風吹麥浪、稻米飄香,墨園村、黃沙洞村游人如織、流連忘返,路燈照亮下的村道上散步的村民三五成群、有說有笑……3年來,工作隊按照“聚焦產業發展,推動城鄉融合,爭取資源要素,補齊民生短板”思路,全力實施“百千萬工程”,堅持爭資金、謀項目、促融合、惠民生,為推進橫瀝鎮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歐陂村亮化工程只是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的眾多亮眼成績之一。在工作隊的幫扶下,墨園村成功入選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橫瀝鎮被評為“廣東省衛生鎮”“全國千強鎮”。
點亮強鎮興村的“引路燈” 發展的定位越摸越準
“駐鎮幫扶3年以來,工作隊以黨建為引領,積極幫助鎮黨委、鎮政府定準發展方位、理清建設思路、制定鎮村規劃,特別是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的過程中,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建議。”提起工作隊,橫瀝鎮黨委書記原學成不時點贊。
2021年7月,惠州市政府正式印發《惠城區橫瀝鎮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實施方案》,橫瀝鎮是惠州市參與廣東省試點的兩個鎮之一。是時,工作隊正式入駐橫瀝鎮。
“如果將城市比作‘大動脈’,鄉村是‘毛細血管’,那么鄉鎮則承擔了‘聯結’任務,是聯城帶村的關鍵節點。”市發展和改革局四級調研員、駐橫瀝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王勇介紹,橫瀝鎮擁有優越的生態環境、良好的交通區位,通過積極搶抓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機遇,能更好地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在工作隊指導下,橫瀝鎮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項目庫正式建立,共謀劃89宗建設項目,超100億元投資。橫瀝鎮步入鄉村面貌大變樣、服務水平大升級的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關于發展定位,由于橫瀝鎮3個圩鎮、43個村(社區)資源稟賦、風土人情、發展基礎各不相同,工作隊主張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增強輻射帶動效應。
大嵐片區位于橫瀝鎮北部山區,距離中心圩鎮較遠。工作隊圍繞強服務、提品質、促引領3個方面,投入市級幫扶資金1000余萬元打造大嵐美麗圩鎮,建成大嵐農貿市場并投入運營,極大方便了片區居民的生產生活。
“以前墨園村的建筑破破爛爛,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還不足10萬元,工作隊來了之后,村民生活完全大變樣。”墨園村黨總支書記劉紅蘭正向旅客推薦當地特色農產品,她介紹,工作隊積極幫助墨園村發揮特色優勢,投入40余萬元建設游客服務中心,促進了當地由單純農業種植向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轉變。
咖啡館、民宿等運營項目開在了墨園村村民家門口。
定準了方向,就牽住了問題的牛鼻子,村民收入也迎來了直線上升。僅2024年上半年,墨園村接待游客38.7萬人次,帶動村集體增收39.3萬元、村民增收310萬元,遠超前3年總和。如今,墨園村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工作隊入駐以來,市政協副主席、市發展和改革局黨組書記、局長吳欣先后8次赴橫瀝鎮調研,對橫瀝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路和做法表示高度肯定。在工作隊的指導和幫助下,橫瀝鎮地區生產總值不斷攀升,特別是2023年經濟承壓前行的大背景下,仍摘得“五項桂冠”: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規上工業產值增速、建筑業總產值增速、農業產值和增速均居惠城區第一。
點亮優化環境的“氛圍燈” 基建的步伐越邁越快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盛夏的橫瀝鎮家家戶戶推窗見綠,村內道路平坦整潔,灌溉溝渠水流潺潺,田園風光如詩如畫。這是工作隊多措并舉,推動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整治工作再上新臺階,開創生態宜居和美鄉村新局面的成效。
要致富,先修路。“都數不清有多少人走著走著不小心就掉溝里,曾經還有個村民騎著摩托車摔倒在旁邊的田里,非常危險。”森柏洞村黨總支書記羅子業指著田間一條約600米長的村道回憶道,早些年這條寬不足4米的道路經常發生車輛剮蹭、人員摔落等事故。在工作隊的幫助下,森柏洞村道路拓寬工程順利完工。“村民都說,這是振興路、致富路。”如今,面對著這條拓寬后寬達6米的平坦道路,羅子業倍感欣慰。
修的是路,改變的是鄉村面貌,拓寬的是幸福生活,聯系的是黨心民心。不斷推動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務實舉措。
工作隊緊緊圍繞抓基礎設施建設強弱項補短板,通過自籌資金和引導社會資金450余萬元,建設道路、水利、路燈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30個,并會同橫瀝鎮政府向上申請專項資金2.86億元完成產業園區“一橫一縱”道路建設。森柏洞村、天罡村、長興社區拓寬了道路,交通出行更方便了;翟村、嶺下村、土橋村、大利村、嵐聯村、蔗埔村、新榮村、墨園村、大陂頭村修復了水利設施,種田灌溉更方便了;輋洞村、歐陂村、天罡村、墨園村、大嵐片區增設了路燈,夜間散步更方便了。
蔗埔村村容村貌越變越美。
大陂頭村是橫瀝鎮的主要農業種植村之一,200米長的白墳嶺排灌渠,澆灌覆蓋近1500畝農田,是大陂頭村保障農業生產極為重要的水利設施。
“白墳嶺排灌渠使用年限較久,先前未做‘三面光’處理,在雨季來臨時,山上泥土被沖刷到水渠,造成排灌渠被淤泥堵塞,村民耕種灌溉費心又費力。”談到工作隊對大陂頭村的幫扶,大陂頭村黨支部書記黃妙慶不時感慨。“工作隊幫助我們籌集資金15萬余元,趕在春耕前修復了排灌渠,村民農田用水得到了保障,鄉親們打心眼里對他們表示感謝!”
駐鎮幫扶期間,工作隊深入村居民舍、田間地頭,與村民一起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通過加快修路通渠、增設路燈、加固橋梁、擴建黨群服務中心、改造自來水管網等基礎設施提質升級,不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鎮容村貌迎來美麗蝶變。
點亮產業興旺的“聚光燈” 特色的品牌越做越大
“矮陂絲苗米有‘米中之王’之稱,煮飯和煲粥都很合適哦!”直播間里、聚光燈下,主播拿著一袋絲苗米熱情推薦著,很快,后臺的訂單數據不斷刷新。“小米粒”邁向“大產業”,正是工作隊助力當地做大做強特色品牌的縮影。
“酒香也怕巷子深,要讓更多的人了解橫瀝產品,進一步拓寬銷路。”品牌對于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工作隊隊長王勇了然于胸。為了更好地推動梅菜、蜜柚、絲苗米、番石榴等橫瀝優質農產品走向市場,工作隊幫助鎮政府打造“橫字號”電商平臺,2023年全年在抖音直播200多場,銷售農產品2萬多單次,線上線下創收127.8萬元。此外,工作隊還引入嘉源達冷鏈物流倉儲項目,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條。
閑置土地“動”起來,村集體腰包“鼓”起來。初夏時節,走進橫瀝鎮供銷示范農場,收割機在地里來回穿梭,笑容洋溢在村民臉上。“這個農場不僅盤活了村民的撂荒地,還在農忙時節提供了就業崗位。”漫步在林蔭郁郁的村道上,蔗埔村黨總支書記張杏強介紹,在工作隊的協調下,市供銷社示范農場項目落戶蔗埔村和新榮村,流轉了兩村1149畝碎片化土地,通過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的生產經營方式,有效推動了農業增產增收,每年可為當地村民帶來約126萬元經濟收入。
除了幫助橫瀝鎮做大做強農業,工作隊還推動“翰墨梅香·竹海溫泉”旅游示范帶改造升級,加快墨園村3A級景區創建,投入140萬元拓寬黃沙洞景區道路,申請專項債有序開發黃沙洞村地熱資源。通過打好溫泉養生游、果蔬采摘游、民俗風情游等農文旅融合牌,不斷將橫瀝鎮的綠水青山轉變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美麗鄉村孕育美麗經濟,部分村莊順勢而為,已經醞釀出了新業態。“10元錢就可以乘坐小火車逛稻田,還可以摘果子、逛古村,從市區開車過去也才半小時!”周女士熱情推薦朋友到墨園村游玩。在她的記憶中,改造升級后的墨園村既保留了傳統建筑,又融入了現代元素,還升級了配套服務,非常值得打卡游玩。為滿足游客停車需求,工作隊投入130萬元建設墨園村停車場,提供近50個車位,有效解決了停車難問題。
墨園村發揮特色優勢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游玩。
“我喜歡一個人開著房車旅游,晚上伴著星空、稻田和蟲鳴入眠。”陳女士從東莞慕名來到惠州橫瀝游玩,打卡了多個古村落,把房車停在了墨園村停車場。她說,東莞也有個橫瀝鎮,相比之下,惠州的橫瀝鎮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更是核心引擎。在工作隊的努力下,遍地開花的特色產業,如同源頭活水,正源源不斷地滋潤著橫瀝大地,讓鄉村真正富起來。“橫字號”農產品、橫瀝湯粉、墨園古村、黃沙洞溫泉……一個個特色品牌,正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點亮民生福祉的“暖心燈” 百姓的生活越過越好
“我的小學有高高的教學樓,有好多層,教室很寬很漂亮,里面有很多同學。”這是橫瀝中心小學一名孩子在作文中的一段話,歡呼雀躍的心情躍然紙上。而在不久前,這名孩子還在村里破舊的小學讀書。
擴建一棟樓,撐起更多入學夢。為讓農村小孩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工作隊利用幫扶資金,把橫瀝中心小學原有的2層教學樓擴建至4層,并進行升級改造。目前,已增設義務教育學位368個,并入9個農村教學點共285名學生入學就讀。
同樣歡呼雀躍的還有矮陂中心小學的孩子們。工作隊利用所籌善款,為該小學新添了一塊LED屏幕,賦能教育信息化。如今,每每經過色彩絢麗的LED屏前,孩子們都忍不住駐足觀看。這樣的五彩斑斕不僅呈現在電子屏里,還鐫刻在孩子們心中。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3年來,工作隊充分發揮成員單位資源優勢,在改善學校“硬設施”的同時不忘提升“軟實力”。惠州市南山學校與橫瀝中學、矮陂中學、大嵐中學開展結對幫扶,依托名師支教、送教下鄉、送課下鄉、送培下鄉等活動,引進市區優秀師資力量,鎮屬學校教學質量得到很大提升。
教育和醫療是最大的民生。為滿足群眾更高水平的健康需求,工作隊同樣聚焦百姓急難愁盼,把一件件實事辦到心坎上:完善醫療設施、組織專家下基層、人才傳幫帶、醫院結對……一系列幫扶舉措,只為了讓群眾看病更有“醫”靠。
捐獻一臺車,跑出救援加速度。“有了它,急診團隊可以挽救更多生命!”在市第三人民醫院橫瀝分院,一輛白色救護車停放在急診科門前,這是工作隊動員愛心企業信利康集團捐資近50萬元購置的,車內還配備有轉運呼吸機、除顫監護儀、心電圖機等搶救設備,可實現“上車即入院”。自投入使用以來,在每一個驚心動魄的瞬間,這輛“救命車”為更多生命爭取到了希望。
工作隊動員愛心企業捐資購置的救護車。
“衛生站擴建后,周邊村的村民也特地過來看病。”歐陂村衛生站站長葉智勇正在給隔壁建安村的大媽聽診,他介紹,歐陂村位于橫瀝鎮北部山區,基礎差、底子薄,原有的衛生站設施陳舊,“村民但凡有點小毛病都要翻山越嶺到幾公里外的圩鎮衛生院治療,有時晚上遇到急診,真的是要急死人。”工作隊了解情況后,投入15萬元對該村衛生站進行擴建升級,有效解決了村民看病難的問題。
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是每個工作隊成員的愿景。除了教育和醫療,工作隊堅持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投入近40萬元用于解決部分經濟薄弱村和部分困難村民民生實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不斷變成現實。
點亮組團幫扶的“探照燈” 共贏的道路越走越寬
“惠州學院圖書館好多書哦,科普講座也好有趣,還有食堂的羊肉串好好吃,長大之后我也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樣上大學。”來自橫瀝中心小學的一名學生在參與了惠州學院與橫瀝鎮共同舉辦的“大手拉小手,溫暖伴我行”鄉村兒童高校研學活動后,表現出了對大學生活的極大向往。
幫鎮扶村不只是工作隊隊員的單打獨斗,更離不開派出單位黨組織的大力支持。在工作隊的牽頭下,橫瀝鎮目前與市發展和改革局、惠州學院、平安銀行惠州分行等6個單位簽訂了組團結對協議,并開展了9次黨建共建活動。
市發展和改革局在推動資源要素向橫瀝鎮聚集,指導申請專項債券,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招商引資引進優質項目,發揮組團牽頭作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揮單位優勢,在開發公益性崗位、推進農民工就業、舉辦各類就業培訓、為家庭困難學生提供職業技術教育、爭取上級就業資金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把文化和科普下鄉作為幫扶主要內容,通過科技特派員下鄉,定期組織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農業科普活動,把更多實用的農業技術送到田間地頭。
惠州學院與橫瀝鎮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教育、農業、鄉村治理、科技幫扶等11個方面結成幫扶對子,開展多項活動,社會反響熱烈。
中央儲備糧惠州直屬庫有限公司指導鎮村科學合理種糧儲糧,在抓好耕地保護和維護糧食安全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目前,橫瀝鎮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2.5萬噸左右,穩居惠城區首位。
平安銀行惠州分行把普惠金融送下鄉村,召集企業家面對面交流,堅持讓利農民和農業,宣講黨的金融政策,意向貸款達5000萬元,有力支持了中小企業發展。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工作隊各成員單位的指導和幫助下,橫瀝鎮經濟產業、生態環境、教育醫療、交通出行、社會治理等各領域全面發展,正朝著建設現代化全域美麗新橫瀝的目標闊步前行。
“我們是來打頭陣、打基礎的。”即將離開的不舍,縈繞在每名工作隊成員的心頭。工作隊隊長王勇,對日夜耕耘的橫瀝鎮亦是如此,進百家門、訪百家情、解百家難、結百家親,涵蓋著幫鎮扶村的點點滴滴,也在他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記,他希望橫瀝鎮的發展越來越好,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
每個重要的十字路口,總有一盞明亮而又溫暖的燈,照亮著前行的方向。3年時光轉瞬即逝,駐鎮幫扶工作隊即將輪換,而勤勞的橫瀝人民還將繼續在這片熱土奮斗,書寫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為惠州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貢獻橫瀝智慧、橫瀝力量。
文 惠州日報記者李春鳳 通訊員曾楊院 李春文 何昊澤
圖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