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引金融之水灌企業之田
惠城舉辦農企培訓暨政銀企對接活動
為大力提速“百千萬工程”實施,規范農業企業財務管理,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加快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日前,2024年惠城區農業龍頭企業培訓暨政銀企對接活動在汝湖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舉行。
指導企業規范財務管理和項目資金使用。
記者從中獲悉,近年來,惠城持續加大對轄區內龍頭企業培育力度,舉辦龍頭企業培訓暨政銀企對接活動,目的在于指導企業規范財務管理和項目資金使用,讓農業企業在“管錢”和“用錢”上更符合規定,協助企業解決融資需求,并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有針對性地推出涉農貸款優惠政策,壯大農業經營主體。
接下來,惠城將針對企業需求邀請稅務、市場管理等部門專家培訓授課,同時,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業龍頭和骨干企業的培育力度,強化政策支持和落實,搭建政銀企等合作平臺,協助企業解決融資需求。未來,惠城區將著力推進《促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扶持方案》落地,給予惠城農業龍頭企業更多專項資金扶持,對成功申請“粵字號”品牌企業給予補助,助力惠城農業企業做大做強。
“管錢”“用錢”要更符合規定
“政府對涉農項目都有明確的績效評價和跟蹤審計,作為惠城區農業龍頭企業,我們在財務管理和項目資金使用上都要更加規范。”惠州市惠正青華會計師事務所所長鄧中青在授課中向各位企業代表介紹。課程圍繞“農業企業財務管理和項目資金使用規范”“各級農業龍頭企業申報和監測工作注意事項”“涉農貸款優惠方案政策”三個主題開展。
記者從現場獲悉,之所以側重農業企業財務管理和項目資金使用規范,是因為近年來,各級財政持續加大對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對于涉農項目補貼有了更明確的規定和監管。舉辦政銀企對接活動一方面是政府方“牽起”企業的“手”,引導企業加強內部財務管理,規范經營管理流程,朝著政府扶持項目資金規范使用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當起企業讀懂政策的“講師”,鼓勵惠城農業龍頭企業與政府積極溝通對接,幫助農業企業加深對相關扶持政策的理解,厘清農業龍頭企業申報流程和監測工作注意事項,助力企業順利申報各類貸款貼息項目。
多項貸款貼息惠及各類農業經營主體
今年初,惠城區召開了“惠城區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會上為惠城2023年獲得區級農業龍頭企業的9家企業進行了授牌,向全社會釋放關心農業企業、苦干實干、聚力前行的鮮明信號。
“近兩年,我們指導企業爭取了市級龍頭企業貸款貼息補助金額227.7萬元,受益企業達22家次,主要幫助企業用于產品研發、企業經營、技術引進等方面。”區現代農業示范區服務中心主任張玉臣說。
據介紹,除市級補貼外,還有一項省級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貸款貼息項目幫助各地培育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貼息貸款,使其能夠購置先進的農業設備,擴大生產規模。該項目普惠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從銀行獲得貸款的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
“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我們全面推進‘主官在線’‘企呼速辦’‘無事不擾’機制,暢通企業申請補助資金咨詢、辦理渠道。”張玉臣說,接下來,針對區級及以上龍頭企業認定、品牌展示展銷和人才培養等,惠城也正在制定具體舉措并積極推動落地實施。
據悉,惠城區正在研究制定促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扶持方案。未來,將聚焦支持惠城農業企業的規模化經營、培育壯大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品牌建設、產銷宣傳推廣、科技創新、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金融政策扶持、提供技術支撐和指導經營主體申報、農業科技項目和農業技術推廣獎等方面,進而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推動農業企業規模化、品牌化、標準化,進一步提升農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為企業定制涉農貸款優惠方案
“我們在與企業對接過程中,發現個別種養類農業企業,沒有太多固定資產可用于貸款,新品種引進和市場拓展面臨較大壓力,所以我們針對農業企業實際需求,向銀行提出了信用貸款的方案建議。”惠城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金融如水,扶持如渠,引金融之水,灌企業之田。惠城區農水局搭建政銀企三方溝通平臺,拉起企業和銀行金融機構的“紅線”,為企業定制涉農貸款優惠方案政策。針對惠城農業企業發展實際需求,定制化推出涉農貸款優惠方案政策,以降低貸款門檻、利率和簡化程序等形式,切實幫助企業紓解貸款資金難題,延伸金融服務的觸角,為企業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支持,助力農業企業茁壯成長。
農業龍頭企業是全區農業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主體。接下來,惠城將聚焦產業帶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推進惠城區現代農業示范區鄉村振興產業園建設,引導企業入園發展,切實解決用地難問題,不斷培植壯大特色優勢項目,走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道路,打造更多種養、加工、休閑觀光三產融合場景,大膽探索“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推廣訂單幫扶、股份合作、生產托管等帶動方式,盤活農村土地,整合農村的資產、勞動力等資源,創新方式方法,解決農業用地不足、勞動力匱乏、農民就業難的問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葉文青 通訊員陳家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