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汝湖鎮南新村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建設和美鄉村
“1+N”特色產業美村富民
日前,記者走進惠城區汝湖鎮南新村,只見村民房前屋后干凈整潔,瀝青村道和一盞盞路燈讓出行更便利;放眼田間地頭,青翠的玉米地孕育著村民增收的希望,村干部正帶領村民推進以甜玉米為核心的“1+N”特色產業體系,共同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南新村遵循“黨建引領、產業發展、鄉風文明、共建共享”總思路,穩步實施“百千萬工程”,推動鄉村振興。如今,一幅“產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社會穩”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村干部幫村民打包甜玉米。
黨員干部主動讓地支持公共建設項目
南新村通過強化班子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構建了一支年輕、有活力、經驗豐富的村“兩委”班子,形成了運轉高效治理系統,匯聚了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該村堅持黨建引領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通過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全體村民共同參與村務管理,實現了難事干部帶頭、大事黨員示范、好事群眾優先的良好局面。
尤其是在公共建設項目中,黨員干部以身作則,主動讓地支持藥王谷、水岸公園等小公園建設。隨著村中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村容村貌不斷提升,村民的生活環境更加舒適。作為南新村大呂埔村民小組長的林演斌更是主動作為,為推進210畝墾造水田項目,他積極入戶走訪做通農戶思想工作,多方收集地塊信息并確定邊界,確保土地權屬清晰。在他的努力推動和村民的支持配合下,最終該項目涉及的100多戶農戶的土地順利流轉,有效優化了資源配置,為村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路徑。
在強化基層黨建方面,南新村嚴格執行黨內各項制度,創新實施“黨員積分制”“黨員先示范”等活動,不僅密切了黨群關系,還有效提升了基層治理的常態化水平,營造了黨員服務群眾、群眾緊跟黨走的良好氛圍。
拓展體驗式農耕采摘增加收入
南新村擁有20余年甜玉米種植歷史,以砂質沃土與優質水源培育出維生素含量高、鮮甜可口的甜玉米,成為該村發展經濟的堅實支柱。
近年來,南新村積極響應鄉村振興號召,全村每年的甜玉米種植面積超1500畝,年畝產穩定在2000斤左右。該村通過深化產業發展策略,實施作物輪耕增產增收,強化直銷合作機制,有效拓寬了市場銷路。與此同時,創新性地發展體驗式農耕采摘活動,不僅豐富了鄉村旅游內涵,還顯著增加了村民與集體的收入。
在推進產業多樣化發展方面,南新村同樣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大呂埔村民小組的210畝墾造水田項目,作為南新村產業規模化、多樣化的重點項目,通過土壤改良和農業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不僅提升了耕地質量,還成功吸引了偉梁農機等現代農業企業的入駐,實現了種植業的規模化、多樣化發展,為村集體經濟帶來了每年至少5萬元的新增收入。
接下來,南新村將依托墾造水田與綠農企業等豐富的項目資源,精心構建以甜玉米為核心,以番石榴、蘋果棗、臺灣楊桃等多元農產品為輔的“1+N”特色產業體系,共同推動農村經濟繁榮發展。同時,該村將積極探索“產業+農業+旅游”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融合研學教育、親子采摘、田園觀光、戶外拓展及科普教育等多種元素,吸引周邊及更廣泛地區的游客前來體驗,進一步促進農村產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培育出更多鄉村新業態。
廣集史料籌措資金建村史館
“歷史文化是一個地方的靈魂。只有讓南新人更好地了解南新村的歷史,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才能讓下一代更有底氣、勇氣、朝氣地往前走。”南新村黨總支書記林冠輝說。近年來,村“兩委”干部積極作為,廣集史料、籌措資金,大力推進南新村村史館建設,從而強化村民認同,激活文化記憶,讓村民追溯歷史,感悟幸福之源,引領和美南新開拓更好的未來。
修一條路、美一片景、造福一方百姓。近年來,南新村從細微處著手,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質。去年南新村通過多方籌措資金與政策支持,新增200余盞太陽能路燈,覆蓋全村10公里村道,極大地改善了夜間出行條件。村主干道實現瀝青化1.5公里,巷道硬底化率近94%。大力開展植綠行動,累計種植桂花、嘉寶果等1000余棵。該村還高標準整合了農家書屋、婦女兒童之家、道德講堂等場所資源,對300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體廣場進行全面升級,設有科普廊道、籃球場、乒乓球臺等多元化文體設施,不僅夯實了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還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與體育健身生活。“過去我們在廣場打球時,需要借用村委會或村民家的廁所。后來村里在旁邊新建了一座公廁,我們運動時方便多了。”村民林俊宇說。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彭紅霞 通訊員王偉能 蔡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