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做好“綠水”文章 共享發展紅利
惠州市生態環境局惠城分局獲評綠美廣東突出集體
在省“百千萬工程”典型村——橫瀝鎮墨園村,“咖啡·墨園印象”是年輕人熟知的網紅“村咖”打卡點。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落地窗環景設計的咖啡角下,隱藏著一座地埋式農污處理設施。這些默默運作的農污處理設施,守衛著鄉村潺潺碧水,讓不斷靚麗煥新的墨園古村年均吸引游客超50萬人次,良好的生態環境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最美底色,“綠水青山”轉化為村民可感知的實惠、可共享的發展紅利。
綠美生態價值“覺醒”不只發生在墨園村。惠州市生態環境局惠城分局通過在全市率先構建“四個統一”(統一規劃、建設、運維、管理)治理體系,帶頭探索實踐“資源化利用”模式,推動全區1233個自然村基本實現農污治理全覆蓋,多年探索實踐蹚出了一條農污治理新路子。
日前,省委辦公廳、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對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工作表現突出集體和個人給予表揚的通報》,惠州市生態環境局惠城分局獲評綠美廣東突出集體,該局農污治理的“新答卷”獲得肯定,意味著惠城區的農污治理路徑在治理體系構建、技術模式探索、助力鄉村發展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大力推行資源化利用模式,3年節約投入近5000萬元
惠城區作為我市中心城區,下轄142個行政村、1233個自然村,農村地區常住人口約47萬人,整體呈現農村面積大、村莊布局散、污水治理需求高的突出特征。面對農村面積占比超七成、村莊布局分散、巨大投入讓區級財政承壓明顯等難題,這個中心城區該如何交出“治水答卷”?
“惠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農污治理工作,連續三年將農污治理納入區‘十大民生實事’重點推進。高位推進下,惠城分局通過首創‘四個統一’(統一規劃、建設、運維、管理)治理體系,破解治理難題。”惠州市生態環境局惠城分局局長黎文威總結道,惠城分局創新性地劃分了責任鏈條——分局負責政策規劃與監督評估的前后端,區屬國企則承擔起項目落地與工程建設的中間環節。
“這好比給農污治理裝上了‘流水線’。”惠城區生態環境事務中心主任張海東解釋道,“我們懂政策、熟村情;國企擅長融資、抓工程,保障了項目高效落地和質量過硬。”這一機制通過區級層面統籌資金,減輕了鎮村負擔,保障了建設質量和運行效果。
隨著治理的深入,惠城分局發現了一個更棘手的現實:外圍鄉鎮大量村莊呈現“多、小、散”的特點——人口規模小、居住分散。沿用傳統的“集中收集+統一處理”城鎮模式,不僅管網建設成本高昂,后期運維更是難以為繼。
“資源化利用”模式成為破局之選。什么是“資源化利用”?它貫徹了“因地制宜、就地就近、生態循環”的原則。通過在居住分散且人少的村莊建設資源化站點,以簡單、低成本的厭氧生物膜工藝對村民的生活污水進行預處理,全程無動力、不加藥。
橫瀝鎮潭頭村資源化利用站點。
在路徑選擇上,根據村莊規模靈活處理,不需過多鋪設管網,極小片區主要以生態消納形式為主(如林地、草地),較小片區以農業灌溉形式為主,較大片區則強化預處理后用于農業生產。“這大幅減少了管網鋪設數量和深度,終端設施簡單,建設和運維成本低。”張海東說。
走進惠城區汝湖鎮茶徑村,村民老張指著房后的淺溝感慨道:“以前洗菜刷碗的水到處流,現在好了,順著這溝流到旁邊小菜園,一點味都沒有,直接幫我們的菜地澆水。省事了,環境也好了!”他的腳下,一套幾乎看不見的“設備”,正悄然將生活污水轉化為滋養土地的“肥料”。
更讓人驚嘆的是這一模式的經濟性。若采用傳統建站模式,需要投入超300萬元,而資源化利用僅花費25萬元便達成了治理目標。該案例因成效顯著,被生態環境部作為2024年全國典型案例進行推廣。
目前,惠城分局大力推廣資源化利用模式已3年,如今超半數新增治理村莊采用此路徑,節約投入近5000萬元。
綠美資源價值“覺醒”,全區行政村集體經營性年收入均達10萬元
鄉村振興的綠美底色,本質是生態資源的價值覺醒。從“一時凈”到“持久美”的機制探索,從“綠顏值”到“金價值”的產業融合,當生態優勢真正轉化為產業競爭力,鄉村振興便擁有了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在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一座地埋式污水處理站上,建起了一方充滿文藝氣息的鄉村咖啡角。當游客們坐在景觀平臺上品嘗咖啡,腳下就是默默工作的處理設施。
橫瀝鎮墨園村結合村容村貌,將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改造成鄉村咖啡角,助力墨園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結合村里大力發展文旅的情況,這個農污處理設施地面部分改造成鄉村咖啡角,既美化了環境,又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優質服務。”墨園村黨總支書記劉紅蘭說,目前墨園村年均可吸引游客超50萬人次,村集體增收超50萬元,文旅業發展每年為村民創收約300萬元。
近年來,惠城區優先推進鄉村振興精品村及“百千萬工程”典型村生活污水治理,并協調做好村莊發展需求銜接,推動村莊在經濟、生態、生活三個領域取得突破。截至目前,全區行政村村級集體經營性年收入均達10萬元,超90%行政村創建美麗宜居村,村莊人口持續回流、業態加快豐富。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發展的鮮明底色,完善的農污設施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之一。
“從茶徑村的資源化利用,到墨園村的咖啡飄香,惠城區1233個自然村污水處理模式的嬗變,印證了一條中心城區破解農污治理困局的可行路徑。”張海東說,目前惠城區農污治理已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接下來將通過提升接入城鎮污水廠的比例、優化簡化處理工藝、整合利用富余處理能力等措施,預計實現全區建設設施總量減少30%,運行能耗降低30%,年節約運維費300萬元左右。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謝菁菁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 通訊員盧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