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獲評“全國文明村鎮”
古村蝶變景區 煥發文明新韻
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位于東江畔,這座擁有400多年歷史的美麗客家古村落,因先祖曾在這里策馬滴墨、圈地為園,得名墨園。作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墨園村有著豐厚的文史底蘊、秀美的自然風光,涵養出淳樸的村風民俗。
近年來,墨園村以打造省級“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為契機,著力解決環境面貌、文化生活、文旅產業、移風易俗等與群眾美好生活追求息息相關的問題,建設“干干凈凈、整整齊齊、長長久久”的美麗鄉村,宣揚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文化,不斷提高群眾幸福感、滿意度。
7月11日,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會議發布并表彰我省新一屆全國文明單位。墨園村獲評“全國文明村鎮”,古村風韻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
稻田小火車等游玩項目是墨園村文旅一大亮點。
文旅業發展每年為村民創收約300萬元
強村富民、鄉村發展,才能不斷夯實鄉村文明的物質基礎。近年來,結合“百千萬工程”發展契機,墨園村成立了強村文旅發展有限公司,建立“產業為核、多方聯動、強村富民”的鄉村運營模式。
墨園村以強村公司為核心引領發展,以“保底租金+收益分紅”招募鄉村合伙人8家,孵化咖啡、茶飲、游玩、農特產品、培訓游學等5個業態。
合伙人聯合創新打造墨園特色IP文創周邊,建設“墨園有禮”品牌運營中心,搭建“墨園印象”自媒體平臺擴大鄉土品牌“聲浪”,推出稻夢空間、墨園印象咖啡、茶野小館等運營項目,盤活大夫第、老書室等歷史建筑,打造“古村民俗—東江觀光—農耕體驗”沉浸式古村游玩路線,實現了從行政主導到市場主導的轉變,突破了“有輸血無造血”“有人建沒人管”的發展瓶頸。
“這是一個合伙人、鄉村、村民‘三贏’的合作。我們協助運營鄉村咖啡館,村里優美風光和文旅業態也為我們的咖啡品牌持續‘吸粉’,零基礎村民經過培訓成為一名咖啡師,每月扣除‘五險一金’,到手工資有3000~3500元。”分界線咖啡坊負責人姚東平說,他們在墨園村開展咖啡主題活動,結合鄉村農場果蔬,推出稻香咖啡系列,讓更多“咖粉”來鄉村品嘗另一番風味。
“墨園古村旅游區已通過國家3A級旅游景區評定,實現‘村莊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節假日來‘村游’的人數爆棚。”墨園村黨總支書記劉紅蘭說,目前墨園村年均可吸引游客超5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超50萬元,文旅業發展每年為村民創收約300萬元。
建設惠民載體 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生活圈
一手抓強村富民,一手抓惠民實事。墨園村堅持“基層黨建+文明創建”雙擎驅動,以“星級文明戶”“黨員示范崗”評選為抓手,發動黨員干部帶頭參與村莊規劃、環境整治、移風易俗等工作,形成“支部帶黨員、黨員帶群眾”的共建格局。
黨建引領下,墨園村探索出鄉村治理新路徑,在惠城區率先試點實施鄉村治理積分制,并運用“粵治美”小程序,實現積分制的數字化、智能化管理。以“積分評定+兌換物品”、志愿活動加分等方式,形成“小積分”撬動“大治理”的良性循環。
不僅治理文明,墨園村還將文明實踐貫穿到各類惠民實事中。為打造未來社區,墨園村以“水墨故園,遇見未來”為主題,全力描繪鄉村幸福畫卷——翻新了村里擁有200多年歷史的恒興書屋,打造了兒童友好閱讀空間,千冊精選圖書入駐書屋,每月都有豐富的兒童閱讀活動,專業閱讀志愿者線上+線下領讀,帶動更多兒童愛上閱讀,鄉風文明從閱讀開始。
此外,村里還通過盤活存量閑置用房,利用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強化場景空間建設,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生活圈——飛行影院、谷倉樂園、人才驛站、糖水鋪、長者飯堂、鄉趣谷相繼完成建設,為村民提供了“寓文明于服務、化傳承于日常”的惠民載體。
惠民場景實,鄉風文明揚。“村里環境越來越好、服務越來越多,我感覺住在村里比城里還好。”村民陳日強為豐富的惠民場景點贊,村民還主動去做村史文化宣講員,為游客宣傳墨園歷史文化,引導游客體驗古村文明之美。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謝菁菁 特約通訊員匡赟 通訊員鄭惠茹 張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