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惠州市中心城區,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厚重,商業經濟發達,全市四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此,大專以上學歷常住人口達四成,聚集三分之一消費,從古至今都是一塊發展寶地。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惠城區錨定“一點兩地”戰略定位,緊緊圍繞加快建設一流中心區總目標,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
上半年,惠城配合市推進“豐”字交通主框架建設,惠霞高速、惠肇高速項目分別完成計劃總投資的83.9%、50.2%,交通暢達進一步實現;引進大灣區產業項目5宗,預計投資總額20.49億元,預計產值25.12億元,產業協作進一步加強;成為“港澳藥械通”政策落地惠州的“首站”,見證了6歲聽障兒童通過大灣區創新醫療重獲新“聲”……一條條打破壁壘、聯通灣區的道路正加速鋪就,有產業熱度、有民生溫度的惠城深度融灣發展正在強力推進。
促進民生合作
推動建設灣區醫聯體
2025年1月10日,“港澳藥械通”惠州市首批器械交付儀式在市第三人民醫院舉行,標志著“港澳藥械通”政策在惠州成功落地。
通過“港澳藥械通”項目,市第三人民醫院引進全球新一代植入體CI632和Nucleus 8聲音處理器,成功為一名6歲聽障患兒植入人工耳蝸,孩子重獲新“聲”。
這是惠州市第一例藥械通人工耳蝸手術,是“港澳藥械通”政策落地惠州取得的實質性進展,也是大灣區第一例Nucleus 8聲音處理器臨床應用。
“截至目前,市第三人民醫院已取得14個藥械品種批件,34人次應用港澳藥械,隨訪應用效果良好。”市第三人民醫院有關負責人介紹說,作為惠州首個取得“港澳藥械通”資質的公立醫院,醫院成立了“港澳藥械通”專項工作小組,建立5項專項制度,對臨床急需進口港澳藥械的購進、儲存、調配、使用等進行規范管理。
群鑫達項目效果圖(翻拍)。
樁樁件件醫療福利的落實,進一步促進了粵港澳醫療服務一體化發展。
近年來,惠城區持續推動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醫院建立醫聯體,擴大合作領域,推動資源信息共享。
僅2025年以來,就推進了市第三人民醫院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深圳市眼科醫院等建立4項專科合作協議;與大灣區醫療集團(香港)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擬簽訂《惠港醫療協作聯合體—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合作協議》。
還推進市第二婦幼保健院與省婦幼保健院、省人民醫院、深圳市兒童醫院等簽訂3項專科聯盟,推進區中醫醫院與省中醫醫院合作成立婦科名醫工作室和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今年以來,大灣區醫聯體專科聯盟開展醫學術交流活動10次。
強化產業協作
共建惠港澳科創文化交流基地
在今年初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了解到惠城政策,3月洽談、4月奠基、6月動工,年底就可實現投產……來自深圳的企業——群鑫達科技瞄準更為廣闊的發展腹地和前景,快速落戶惠城。這在灣區產業互融發展的跑道上,又添加一個“惠城速度”范例。
“沒想到項目進展那么快,接下來準備將研發生產整體搬遷到惠城。”在惠城區三棟鎮群鑫達智能制造基地,惠州市群鑫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許勇興奮地說,公司是一家持續深耕產品研發設計方案、模具制造、產品沖壓、塑膠成型以及智能組裝的“一站式”交付服務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未來,群鑫達將覆蓋新能源汽車、儲能、人形機器人、消費電子、醫療等新興行業,項目總產值將達到5億元/年。
今年,惠城區聚焦“產業鏈招商”“以商引商”,引進大灣區產業項目5宗,其中2宗為專精特新企業、1宗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預計投資總額20.49億元,預計產值25.12億元。
高質量構筑重大產業平臺。今年以來,惠城高新區全力促進產業發展,推動7宗產業項目和51家入駐平臺企業新開工建設;推動6宗產業項目和45家入駐平臺企業竣工投產;園區規上工業企業增至338家,規上工業總產值298.51億元,同比增長17.3%。
科技協作也在加強,不斷強化創新平臺建設。
上半年,惠城區新增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重點實驗室各1家。利元亨人工智能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項目引進先進自動化生產設備和系統,將打造年產700臺/套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品的人工智能技術研發中心;樂庭智聯通信及沃爾核材灣區制造中心項目的生產工業機器人線、新能源汽車充電線等重點產品,劍指新能源汽車線束領域全國前三。
加快推動建設惠港澳科創文化交流基地。3月,惠城區赴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城市大學、香港數碼港等實地調研,與港澳企業座談交流,鼓勵港澳企業、青年到惠創業就業。并與粵港澳人才服務(香港)公司、香港數碼港、澳門城市大學、寶安區深港科創文化交流中心等達成合作,將推動在惠州天安數碼城共建惠港澳科創文化交流基地。
據悉,惠港澳科創文化交流基地擬構建“1+5+N”體系(即1個中心+5大功能區+N個延伸載體),通過打造1個“惠州市惠城區海聯科創文化交流中心”,搭建科創文化成果綜合展示廳、青少年科創作品展覽館、科普公園、科技服務超市、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平臺5大功能區,將服務載體延伸到N個鎮街、各大專業領域,形成覆蓋全區、鏈接三地科創文化服務體系。
深化營商服務
600余項服務“就近辦”
在惠城區江北街道華貿天地CBD樓宇企業服務站,市民杜雨峻僅用15分鐘就完成公司注冊的所有手續:“以前要跑好幾趟,現在動動手指就能線上搞定,樓下的自助機就能打印營業執照。”
從“窗口辦”到“指尖辦”得益于惠城區在全市率先推出的“智慧政務服務系統”——通過AI審核、智能審批和全流程網辦,很多業務可選擇在家辦、遠程辦。
為進一步推動智慧政務進基層、進園區、進企業,今年,惠城區重點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在惠城區設置24個智慧政務服務站點,并配備“灣區通辦”自助終端,實現轄區13個鎮(街道)及高新區全覆蓋,為企業提供600余項“就近辦”便利服務。
積極推廣“灣區認證”“灣區標準”。上半年,惠城區協助惠州學院做好耐磨背提包等“灣區標準”申報工作,鼓勵指導橫瀝梅菜、汝湖甜玉米等農產品生產企業,拓普家政等家政服務公司申報“灣區標準”。目前,惠城區共參加8項“灣區標準”的制定。
在專業服務領域,規則銜接同樣取得突破。1月,2人入選粵港澳大灣區調解員名冊(2024年),推動調解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國際化;3月,香港特區政府委任惠城區廣東偉倫律師事務所曾學智律師為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及大灣區律師顧問小組成員,這是香港特區政府首次委任內地法律專家。
更多數據要素在高效流動。惠城通過推動省數據要素集聚發展區建設運營中心、市數據要素創新中心建設,“兩中心”按照“兩塊牌子、一套運營體系”合署運營,目前已吸引18名行業專家學者、18家數商加盟,5家數商入駐辦公,正在推進普惠金融行業數據空間建設。
同時,配合推進廣州數據交易所(惠州)服務基地建設,發動區屬76家企業注冊廣州數據交易所會員;積極協助數據服務商企業上架數據產品,推動新型產業項目智慧服務平臺、跨境電商公服平臺企業客戶端、智慧審批系統等3款數據能力產品申報掛牌證。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謝菁菁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