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江南街道 構建“1+20+N”志愿服務體系
提升基層治理效率與質量
“看到社區招募志愿者,我們就報名參加了,不管是防汛還是滅蚊,只要有需要,我們都會第一時間站出來!苯辖值缊@嶺社區居民黃立新說道。自江南街道志愿服務隊組建以來,像黃立新這樣的志愿者越來越多。他們積極參與社區各項治理工作,成為夯實基層治理的新生力量。
于今年7月成立的江南街道志愿服務總隊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壯大,構建了“1+20+N”志愿服務體系,逐步規范了志愿服務管理制度,拓展了志愿服務隊伍。截至目前,940名志愿者登記在案,標志著江南街道志愿服務工作邁入新階段。
據介紹,“1+20+N”志愿服務體系中的“1”代表江南街道志愿服務總隊,作為核心引領統籌協調全街道的志愿服務活動;“20”是指由各部門、各村(社區)組建的20支特色志愿服務分隊,涵蓋環保、助老、助殘、醫療、青少年服務、文化宣傳等多個領域;“N”是指轄區自發組織的各類特色志愿服務團隊,根據各自的專業和興趣,為社區居民提供多樣化志愿服務。
黨員志愿者下沉基層治理最前沿
“車輛請往這邊走!”“請在這邊有序停車……”在江南街道祝屋巷文旅街區,總能看到一群身著紅色馬甲的黨員志愿者。他們走街串巷,協助維持道路交通秩序,收集民意,主動化解鄰里矛盾。無論是家里漏水這樣的生活瑣事,還是鄰里間的小摩擦,都能快速協調解決,實現了“小事不出巷”,為基層治理筑牢了根基。居民李阿姨點贊道:“巷長、樓棟長就在身邊,有什么事都可以先找他們!
青年志愿者組織孩子們開展暑期活動。
近年來,江南街道積極推動黨員志愿者在服務群眾、基層治理、應急攻堅等領域主動作為,結合黨員“回家”活動,將黨員的力量下沉到基層治理的最前沿。黨員們利用業余時間,參與社區的清潔、巡邏、宣傳等工作。此外,還創新成立樓棟長和巷長制度,引導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亮服務,用實際行動詮釋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大學生志愿者讓志愿服務活力更足
今年暑假,在團區委的指導下,江南街道團工委結合“返家鄉”社會實踐及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實踐項目,為在校大學生提供豐富的社會實踐機會。
大學生志愿者投身基層,成為江南街道志愿隊伍的“新鮮血液”。在社區治理中,他們參與老舊小區環境改造,頂著烈日清理樓道堆積物、鏟除墻面“牛皮癬”,讓居民生活環境變得干凈整潔;在助老服務方面,陪獨居老人嘮家常、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用耐心與熱情填補老人的情感空缺;在祝屋巷未來社區開展的暑托班中,輔導孩子完成暑假作業,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幫助家長解決暑假孩子去哪兒的問題。
大學生志愿者用他們的知識、熱情和創造力,為社區治理帶來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注入新的活力,展現當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開展619場活動,服務群眾3萬人次
“每周末我會帶娃參加親子閱讀活動,女兒每周都很期待。”家長鄒女士說。去年,江南街道啟動“文化江南 閱見未來”未來社區文化宣講員培養計劃暨文化惠民活動,豐富了轄區居民的文化生活。該活動的特點在于培育“親子志愿搭檔”作為社區文化宣傳的新生力量。這些親子組合既是活動直接受益者,又是服務提供者,積極參與文化傳播,推動閱讀理念的普及。截至目前,活動累計開展30場,包含故事分享會、創意手工坊、文化宣講員等多元形式,服務覆蓋近2000人次,涵蓋社區各年齡段群體。
此外,江南街道醫療志愿服務隊、巾幗志愿服務隊、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等,在各自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共同織就了一張覆蓋廣泛、響應迅速的志愿服務網。醫療志愿服務隊定期開展健康講座、義診活動,為居民提供便捷的醫療咨詢服務;巾幗志愿服務隊聚焦關愛女性、家庭教育和家庭和諧等方面,組織各類講座、活動,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作為橋梁和紐帶,連接各個志愿服務團隊,促進團隊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共享。
據悉,今年以來,江南街道組織開展619場志愿服務活動,近7000人次志愿者參與,服務群眾達3萬人次。通過構建“1+20+N”志愿服務體系,引導居民從被動接受服務轉變為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的主體力量,提升社區治理效率和質量,增強社區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服務體系實現志愿服務的全面覆蓋與深度滲透,更加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江南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接下來,該街道將持續拓展志愿服務領域,創新志愿服務形式,加強志愿者培訓,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讓志愿服務為基層治理注入更強動力。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彭紅霞 通訊員甘冰馨 劉雨欣 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