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梁化打響青棗品牌
將成立協會規范產業標準帶動村民增收
惠州日報訊 (記者藍斐菲 通訊員曾世立 張斯祺)農歷新年后正是青棗大量上市期。日前,記者在惠東縣梁化鎮光長村青棗種植地看到,一顆顆被塑料袋包裹著的“綠寶石”壓彎了枝頭,長勢喜人。據悉,光長村光照充足、交通便利、土壤酸堿性適中,加上靠近水庫,這里產出的青棗清甜爽口,品質優良。據悉,當地政府相關部門計劃將全鎮青棗種植戶聯合起來成立協會,進一步規范產業標準,打造梁化青棗品牌,讓更多村民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青棗掛滿枝頭。惠州日報記者藍斐菲 攝
“90年代,一個村民的臺灣親戚引進青棗開始了光長村種植青棗的歷史。”光長村村委會委員藍遠棟表示,如今光長村的青棗種植面積達到上千畝,一畝產量12000斤左右,“產量和去年相差無幾,但價格是去年的兩三倍,多銷往廣州、深圳等地。”藍遠棟說。
“要保證青棗的質量,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對青棗枝葉進行整體修剪,進而保證樹枝通風、光照等條件都良好,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藍遠棟說。同時,青棗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水分,要加強灌溉與排水,施肥也是用無污染的有機肥。
“以往是來年的二月開始摘果,現在一月中旬便能摘果,這得益于光照燈,增加光照時間,讓青棗提前上市,搶抓先機。”藍遠棟一邊向記者講解,一邊指向果樹上放的光照燈。記者了解到,光長村成立了合作社,青棗種植戶之間互相探討種植技術,共享市場信息和銷售渠道。“除了光照燈,還增加了尼龍布,在霜凍來臨時,用尼龍布將果實蓋起來,起到保溫的效果,從而減少霜凍的傷害。”
記者看到兩三個工人將采摘下來的青棗裝入塑料筐內,隨后,手腳麻利地將塑料筐里的青棗倒入分揀機器中,在傳送帶的運輸下,青棗被分揀出特大號果、大號果和中號果,并滾入對應的位置。“這個機器基本每家種植戶都有,這樣效率會更高。”藍遠棟表示,青棗套塑料袋和采摘季會招聘當地村民幫忙,勤快點的工人一天能掙兩三百元。
“接下來,我們計劃將全鎮青棗種植戶聯合起來成立協會,進一步規范產業標準,打造梁化青棗品牌,讓更多村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梁化鎮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