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揭秘千年瓷脈 見證海絲傳奇
惠東白馬窯第三次考古發掘工作完成,將為廣東“海絲”研究提供重要證據
日前,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東省“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深入挖掘海上絲綢之路等文化資源。作為“海絲申遺城市聯盟”成員之一的惠州,一直在深挖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價值,持續推進以惠東白馬窯址為中心的“海絲”史跡的保護利用工作。
近日,白馬窯址考古發掘工作取得新進展——白馬窯址第三次考古發掘圓滿完成,這將為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至關重要的科學證據,惠州在古代制瓷業和“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歷史地位也進一步明晰。
廣東現階段發現的最大古窯群
白馬窯場所屬的三官坑窯址坐落于蓮花山脈西段西枝江腹地的丘陵谷地之中,窯址位于半山腰處,順著山勢,土黃色的磚石結構一級級向上延伸。由于完成了階段性研究,這處古窯址上已建造了大棚進行保護。在山林背后,有兩處窯址剛完成階段性發掘。
走近窯址,可見散落的窯磚、窯渣、匣砵及各類青瓷片,撿起瓷片,上面的花紋依舊清晰可見。惠州市博物館副館長鐘雪平向記者介紹,花紋主要有菊瓣紋、刻劃蓮瓣紋、水波紋、如意紋、麒麟過海紋等;器物內底還經常印有“福”“清”“壽”“溪”“公正”“正”“祿”“壽”“通”等款識。“款式簡單但技藝精湛。”鐘雪平說。
“根據目前調查結果,白馬窯為全省現階段發現的最大窯址群,涉及大約23平方公里的區域,新發現和復查相關窯址超過20處,生產規模在廣東罕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劉長說。
“白馬窯屬民窯,有別于由古代官辦或者由官方進行管理監督的窯廠,這也導致白馬窯在歷史文獻中鮮見詳細記錄,其存在及意義一直沒有得到應有重視。”劉長介紹,三官坑窯址以碗窯山命名,側面印證了該窯場曾有的繁榮景象,結合科學考證,應處白馬窯發展中期,也是產品、技術較為成熟階段,考古隊因此將其作為白馬窯標志性窯口開展研究。
白馬窯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第三次發掘圓滿成功
“對窯口遺跡的挖掘,有助于我們獲悉白馬窯的燒造技術等情況,以便更好研究其發展演變。”劉長說。
近日,記者從惠州市文廣旅體局(市文物局)獲悉,海絲史跡點惠州白馬窯址考古發掘工作取得新進展——白馬窯址第三次考古發掘圓滿完成。這也意味著,白馬窯將為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至關重要的科學證據,惠州在古代制瓷業和“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歷史地位也進一步明晰。
20世紀50年代,廣東文管會考古專家曾廣億對白馬窯址進行調研后,發現在白馬山西面,有三個支脈都有生產青釉劃花瓷器的古窯窯址。曾廣億隨即對白馬窯作進一步調查和采集,出土了大量標本,并撰寫了考古專題報告,為白馬窯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此后的半個多世紀,對白馬窯的考古調查一直在延續。
白馬窯遺址現場,部分還未脫模的瓷器碎片
隨著調查勘探的深入,發掘了越來越多的古窯口,白馬窯的歷史地位與價值也正在被學界重新認識。惠州市文廣旅體局(惠州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現階段研究表明,白馬窯是廣東明代最為重要的仿龍泉青瓷窯場,創燒年代為明代早期,明代中晚期達到興盛。
劉長以當地常見的龍窯進行估算:“燒制瓷器時,工匠會將瓷胚放入陶制的匣缽里,然后像蒸籠似的一層層堆疊,最后放進窯室中燒制。一般來說,每間窯室一次大約可以燒造2000件,單個窯爐擁有9個窯室,其單次燒造能力可達1萬至2萬件,產能相當可觀。”
“白馬窯的產品為仿龍泉窯青瓷器,主要采用分室龍窯進行燒制,也發現有部分饅頭窯,其產品質量較好,體現了精湛的燒制技術。”劉長說,尤其是2020年至2022年發掘工作清理分室龍窯5座,填補了廣東地區明代分室龍窯研究的空白。同時,白馬窯址出土的瓷器胎體都很規整,厚薄均勻,說明拉坯的技術較好。
還未脫模的瓷器,依稀可見其制造工藝
“海絲”研究、惠州瓷器史研究重要補充證據
白馬窯興盛的背后,與地理、資源、市場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據《明會典》卷百一十三記載,出口的青瓷價格昂貴:“豆青瓷盤,每個一百五十貫,碗每個一百貫,瓶每個一百五十貫。”
劉長介紹,白馬窯大規模仿燒的是龍泉窯瓷器,釉色晶瑩如玉,品種多、制作精美,雖然民窯的瓷器價格不及官窯,但是相對來說,作為外銷產品,其價格還是可觀的,利潤很高。
另一方面,白馬山豐富的原材料資源和便捷水運交通,為瓷器燒造提供了先決條件。考古工作者對附近礦脈分析發現,當地瓷土蘊藏量很大,這是制作瓷器的必要原材料;同時,當地有著大量的木材和水資源,是淘洗、練泥、燒造等瓷器制作過程必需的消耗品。
“白馬窯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證實了惠州在明朝時期,是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填補了一段歷史空白。”劉長指出。白馬窯的碗心戳印比較有特點,既有吉語外,亦有商號或儒學用語的戳印,除了證明這里制瓷技術較為標準成熟外,也說明其是應國內外市場需求而興起的商品經濟模式。劉長分析,產自白馬窯的青瓷遺物,現存惠州、廣州、香港等地的官署、衙署、居址和墓葬之中均有發現,也見于東南亞等地區,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海外貿易中,參與貿易的貨物之中有白馬窯的產品。
出土的白馬窯底部刻有“福”字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惠州市十分注重開展白馬窯址群的考古基礎工作。2019年至今,惠州市文廣旅體局(市文物局)、惠東縣政府聯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三次在三官坑窯址持續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清理分室龍窯5座、制瓷作坊1處,出土文物標本約3000件,瓷片30000余枚,對于重新認識惠州白馬窯址群和推動研究明代海上絲綢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不僅如此,惠州的瓷器史也可以進一步明晰。”惠州市文廣旅體局(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惠州古代制瓷業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惠州東江北岸東西近百公里的惠陽平原已形成以陶瓷為紐帶的貿易交往圈。博羅園洲梅花墩窯址曾發掘清理一座15米長的龍窯,是迄今為止廣東發現最早的龍窯。這意味著約于2500年前,惠州的先人就邁入了亦稱“釉陶”的原始青瓷器制作時代。博羅龍溪鎮銀崗村發現的4座龍窯,是春秋戰國時期嶺南較為罕見的大型古窯。
北宋時期,位于惠州東平窯頭村的東平窯,與廣州西村窯及潮州筆架山窯并稱為“廣東三大民窯”,東平窯的產品也大量外銷。“白馬窯作為廣東明代最為重要的仿龍泉青瓷窯場,其生產工藝先進,產量巨大,在我國明代海外陶瓷貿易體系中更是獨占鰲頭。”該負責人說。因此,對白馬窯進一步的考察挖掘,將使它們與北宋東平窯等惠州窯址一起,再現古代惠州發達的制瓷業,不僅能對惠州的瓷器文化進行完整的詮釋,也可以提升惠州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整體知名度。
出土的白馬窯底部刻有“福”字
依托白馬窯址群
建設廣東省陶瓷考古標本庫房
“惠州能夠躋身海絲申遺城市聯盟,從側面展示了白馬窯在海絲貿易體系中的地位。”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強祿說,通過對白馬窯遺址的充分挖掘和價值闡釋,能夠了解惠州制造業在明清時代廣東發展史上的貢獻。
2022年12月23日,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聯席會議成功舉辦。大會一致表決通過,確定惠州為2023年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聯席會議舉辦城市。惠州將以此為契機,講深、講透、講好海絲故事、惠州故事,喚起全社會對海絲史跡保護的關注與支持,讓惠州文化合作交流走進國際視野。
白馬窯遺址,現場可追溯其制造歷史
惠州市文廣旅體局(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惠州將依托白馬窯址群的持續性考古工作,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推動廣東省陶瓷考古標本庫房的建設,目前該項目已納入“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儲備庫,建成后將是廣東全省首個以陶瓷考古標本為主的庫房,并將結合標本庫房建設惠州區域性明代仿龍泉青瓷窯址研究中心,開展全面、系統、科學、有計劃的整理工作,推動建設“海絲”資源多學科研究、展示、利用和構建新型的科研合作平臺。
此外,惠州還將平海所城遺址、練姑山烽火臺遺址、田坑烽火臺遺址、沙埔烽火臺遺址、大星山炮臺遺址、鹽洲東炮臺遺址和鹽洲西炮臺遺址等海防文化遺跡串珠成鏈,構建海洋文化遺產游徑系統,使人們對惠州“海絲”文化有連續感知,以提升惠州“海絲”文化的整體知名度。
策劃統籌/羊城晚報記者 陳驍鵬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林海生 通訊員 王小虎 朱奕凡
部分在惠州發掘的古窯口
梅花墩窯址
位于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園洲鎮田頭村(梅花墩),為春秋時期的窯址,1991年由廣東省考古所組織挖掘,1993年被列為博羅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梅花墩窯址出土遺物豐富,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器、動物模型3個類型。同時發現大量刻劃符號,是廣東同時期文化遺存中罕見的。國家二級文物夔紋陶印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據了解,夔紋陶印模是夔紋陶的印制工具,陶文是先民們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專家研究陶瓷工藝發展的重要資料。
銀崗春秋戰國窯遺址
位于博羅縣龍溪鎮銀崗村,占地10萬平方米,是廣東省迄今發現的一處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的陶器制作工場。上世紀80年代被發現,發掘4座龍窯,出土了大量陶器、青銅器、鐵器,證實是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型制陶工場遺址。遺址可以劃分為早晚兩期:即屬于“紋陶類型”遺存的一期和屬于“字紋陶類型”遺存的二期。
出土廣東最早的方格紋筒瓦、板瓦,同時出土一批陶拍、陶墊等制陶工具和銅、鐵器。在距遺址1公里的羅陽村沙河岸邊及水中遺存大量其形制與紋飾與銀崗遺址相同的陶器,加上粵東、粵中、粵北的墓葬中出土了銀崗窯的產品,說明春秋戰國時期惠州地區的制陶工業已很發達,陶器大量外銷。
東平窯址
位于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橋東街道東平村窯頭村,1992年公布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據《惠州文物志》記載,此窯燒制年代為北宋初年至元豐年間(960—1085年),窯址于1976年9月底發現,同年10月廣東省考古隊進行發掘,從窯址中清理采集了瓷器、窯具等各種樣式的標本650多件。東平窯址屬長條斜坡階級窯,糾正了以前認為階級窯是明代以后才出現的說法。
東平窯地處東江與西枝江之間的盆地,窯址離兩江不到1000米,交通方便。在廢窯上出土了210.5千克的錢幣。又據報道,在南洋群島也出土了東平窯的產品,證實了東平窯的產品有外銷的。
朱屋村北宋瓷窯遺址
位于惠城區橋東辦事處東平村,出土的瓷器碗心及圈足刻有“十一”“十二”等陽文印記,這些數字是計件符號,表示工匠所完成的生產額(有一說是為了外運時能更多裝運,采用套裝,所以需加編號)。窯址器物造型及釉色特點與窯頭山北宋瓷窯出土的器物相同,當為北宋瓷窯。
塘角春秋戰國窯遺址
位于博羅縣園洲鎮田頭管理區塘角村,從采集到的陶片、豆釉、罐、碗等器物的紋式、質地、釉色等推斷,應為春秋戰國時期窯址。
永平村唐窯
位于潼湖鎮永平村東2公里的石場路邊,距東江80米。采集的器物有四耳罐,從其造型及制法看,該窯屬唐代遺址。
三棟瓦窯嶺宋窯遺址
位于惠城區三棟鎮官橋鄉,因窯址破壞嚴重,標本無一完整,尚可辨器形。
飛鵝嶺宋代碗窯遺址
位于在博羅縣羅陽鎮九村管理區,有3條窯鍵和3個窯墩。廣東省博物館專家認為窯爐、窯門均在窯鍵里面,屬南宋時期的碗窯址。
潭村明窯遺址
位于博羅縣龍華鎮柳良管理區潭村北的太平山腳下,窯有4座,經鑒定為明代瓦窯。
白盆珠橫江明窯遺址
位于惠東縣白盆珠鎮橫江三官坑的白馬山腳,國家和省考古工作者曾到現場考察,認定屬明代窯址。
安墩黃沙明窯遺址
位于惠東縣安墩鎮黃沙小學的后山,1987年,經試掘采集到的文物有瓷片、瓷碗、墊筒、墊餅等器物一批。從明、清至民國初年,都有開窯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