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縣人大常委會開展考察調研,支招惠東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
建集中交易市場 打造區域性品牌
惠東雄踞蓮花山脈,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常年光照充足、氣溫適宜、雨量充沛,是種植茶葉的福地。該縣茶葉品類眾多,白盆珠、寶口、高潭、多祝和九龍峰等地都有種植。據統計,2022年全縣茶葉產值約3.5億元,帶動茶產區留守家庭約3000戶,戶均年收入約12萬元。
但是,惠東縣茶葉產業發展遭遇“瓶頸”。為此,惠東縣人大常委會以“茶葉產業發展”為調研課題,到河源紫金、博羅柏塘等茶葉產業發展較成功的地區調研。同時,充分調研惠東縣內主要茶葉生產企業的經營、發展情況,形成調研報告提交惠東縣政府,助力惠東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
報告中建議,接下來惠東縣要聚焦茶葉產業的銷售環節,規劃建設集中的茶葉交易市場,探索多元化銷售渠道,打造實體店與電商同步運行的交易平臺,并在“三品一標”認證上下功夫,全力支持打造惠東“獨一無二”的地理標志品牌。日前,惠東縣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了該調研報告。
目前惠東縣茶葉種植面積約4萬畝。
現狀
全縣茶葉種植面積4萬畝,年產量約610噸
今年清明前,惠東縣多祝鎮永和村的村民醒得特別早。婦女們紛紛背上竹簍,來到半山腰處一片綠意盎然的茶園。這是一種喬木型的茶樹,最高可達3米,是當地歷史悠久的仙人茶。經過多年的發展,仙人茶已成為我市乃至珠三角一帶小有名氣的茶種,質量上乘的,一斤茶葉可賣數千元。永和村因仙人茶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鄉村振興之路。
仙人茶是惠東山綠茶的佼佼者,縱觀整個惠東北部山區,處處有茶的痕跡。白盆珠的橫坑茶聲名在外,沐化村巖茶巖韻厚重,寶溪口茶香氣撲鼻……目前,惠東縣茶葉種植面積約4萬畝,產量約610噸,2022年全年產值約3.5億元,帶動茶產區留守家庭約3000戶,戶均年收入約12萬元。惠東茶葉種植主要品種有仙人茶、臺灣金萱、梅占、水仙和金觀音、鐵羅漢、西湖龍井等10多個品種。該縣從事茶葉生產經營的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有70多家、個體戶等散戶300多家,其中獲得有機茶認證企業7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縣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獲得國家頒發證書的中、高級制茶師、評茶師和茶藝師等茶葉專業人才37位。
近幾年來,惠東縣高度重視茶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隨著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品牌意識不斷增強、銷售渠道不斷拓寬,茶葉產業有潛力成為該縣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據惠東縣人大常委會調研了解,近年來,惠東針對茶葉產業做出了巨大努力,2019~2021年,惠東縣有關茶葉產業的“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合計9個。
惠東縣提出加快發展林下經濟和茶葉產業,將茶葉產業這一有惠東特色的產業做精做優,全力推動品牌建設工作。“惠東仙人茶”于今年1月7日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在技術方面,目前,惠東縣已制定《惠州巖茶加工技術規范》《惠州巖茶栽培技術規范》《惠州巖茶》等標準,并創建“巖茶研究所”。同時,打造實踐教學基地,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實踐教學基地于今年7月在廣東鵝城巖茶業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調研
到紫金等地調研考察,取得較好調研成果
今年5月,惠東縣人大常委會考察組針對惠東縣茶葉產業發展問題,先后赴博羅縣、紫金縣兩地考察學習。
茶產業興,則茶區興、茶農富。經過深入詳細的調研,考察組發現博羅縣、紫金縣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開發市場,在茶葉科學種植、打造茶葉品牌、拓展茶葉市場、促進茶產業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高茶農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有諸多經驗可供惠東縣借鑒。
6月上旬至7月下旬,縣人大常委會組織了茶葉產業發展情況調研組,先后到寶口鎮聯和村茶葉種植基地、惠州市寶馬生態茶園有限公司,白盆珠鎮的惠州市山水云間茶業有限公司、惠州市西江源生態巖茶有限公司,多祝鎮的惠州市誠鑫實業有限公司、惠州市花海茶園有限公司以及九龍峰旅游區的惠東縣云霧仙茗生態茶業有限公司、惠州市南山生態谷有限公司開展實地調研。
7月18日,調研組召開專題座談會,聽取縣政府關于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匯報以及相關職能部門有關情況的補充說明。同時,調研組多次與茶農進行面對面交流,就當前該縣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優勢、存在問題、發展對策等進行廣泛的研討,取得較好的調研成果。
調研報告提到,惠東縣在茶樹種植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也具有良好的區位、地理、土壤、氣候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在惠東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相關職能部門密切配合和扶持、指導下,茶葉產業呈逐步發展的態勢。但是,當前茶葉產業發展離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規模偏小、品牌不響、銷售不暢、特色不亮、市場不旺等問題,發展瓶頸亟待破解。
建議
結合產業實際制定“惠東標準”
惠東縣鐵涌鎮新寮村一處當地人叫觀音坐蓮的山坡上,來自考洲洋的溫暖海風吹拂下,一片新種的茶園正在蓬勃生長,成就了杯壺間一抹來自惠東濱海的甘甜。
一直以來,惠東茶葉種植集中在北部山區,以山綠茶為主。沿海種茶是一種新的嘗試,更是惠東茶葉產業的跨步發展。針對目前惠東茶葉產業的現狀和發現的產業問題,縣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從茶葉種植、加工、銷售和科技支撐、品牌推介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建議。
調研組建議,惠東縣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各職能部門配合、茶企茶農參與”的原則,積極促進全縣茶葉產銷對接,結合實際,打造一個高端的惠東茶葉產品與沉香產品相融的交易中心,以統一的大市場拉動大產業發展。
鼓勵和引導茶企通過利用天貓、淘寶、京東商城等“互聯網+”電商平臺打通新的銷售渠道,提高惠東茶葉市場占有率。借鑒惠城區、深圳市、河源市等地區做法,政府部門牽頭組織開展茶博會、飲茶節、采茶節、茶道文化節等活動,引導茶農、茶企、茶商積極參與全國、全省各種茶葉展銷和評比活動以及全國、全省各種農業博覽會活動,真正讓惠東茶飄香全國。
同時,加快茶葉產業區域化布局。編制惠東縣茶葉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合理布局茶葉產業,著力打造高潭、寶口、白盆珠、多祝、九龍峰等5個茶葉產業基礎較扎實的鎮(旅游區),以點帶面、以面帶全。充分利用茶葉種植區域相對集中的優勢,將農戶和土地集中起來,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統一種植品種、統一種植規劃、統一回收茶葉、統一加工包裝、統一商標品牌、統一產品標準、統一價格銷售。
另外,大力培育龍頭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加快推進茶葉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實現茶葉產業興旺。調研報告提到,惠東縣要牽頭組建編制標準的隊伍,設立編制“惠東茶”標準的工作機構,結合惠東茶葉產業實際,創立制定“惠東標準”,使惠東綠茶、惠東烏龍茶(惠州巖茶)、惠東紅茶、惠東白茶更加標準化、區域化、特色化。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在“三品一標”認證上下功夫。引導茶農、茶企、茶商加快茶葉種植、加工科技攻關,做到有機、綠色、無公害種植和加工,走“特、精、優”的路子,打造惠東“獨一無二”的地理標志品牌。重點打造惠東仙人茶、惠州巖茶、惠東蓮花山茶、白盆珠橫坑茶、寶溪口有機茶等惠東區域性品牌,推動惠東茶葉產業走向高質量發展。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蔡偉健 賴金朗 通訊員李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