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皇思揚示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將整治皇思瀝河道,實施農房風貌管控和燈光照明項目
連綿蓮花山下,悠悠西枝江畔,距今500多年歷史的皇思揚村如同灑落的珍珠坐落于惠東縣多祝鎮,閃耀著傳統文化的光芒。皇思揚村占地20多萬平方米,村內古民居建筑群別具嶺南特色,被評為“廣東最美鄉村示范點”,入選“首批廣東省古村落”、入列“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近年來,當地政府牽頭、鄉賢能人助力,共同挖掘皇思揚古圍村的歷史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旅游經濟帶,促進沿途區域經濟和鄉村文化融合發展。立足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惠東縣將推進皇思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村建設,完成皇思瀝河道整治工程,以及皇思揚傳統村落農房風貌管控(一期)和燈光照明項目(一期)建設工作等列入《惠東縣2023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重點工作任務清單》。
培養講解員隊伍。 培養講解員隊伍。
保護修繕留住老風貌,完善基礎設施方便游客
惠東縣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皇思揚古村落正好處于該縣山海旅游線路上的中間點,便利的區位優勢可以串聯起濱海、山區旅游資源,為全縣旅游吸引人流量。
置身古村,閑庭漫步。午后的陽光透過斑駁的黛瓦,灑落在鵝卵石鋪就的古道小巷上,歷史感文化味撲面而來。據皇思揚村族譜記載,興盛時期的皇思揚商貿繁榮,人才濟濟。先祖們對后代的文武教育都很重視,當年村內私塾、武館有10多間。村內隨處可見的厚實石門、石雕窗花、檐口灰塑、各種動物造型的木雕樨頭,無不訴說著當時民眾的智慧、情懷和手藝。
“多年來村民用心保護好古村落的傳統風貌,為如今開展多祝鎮皇思揚保護發展項目打下良好基礎。村‘兩委’班子要團結協力,轉觀念、拓思路、勤實踐,腳踏實地做好項目推進工作。”多祝鎮黨委書記李智敏說。該鎮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將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匯集社會各方力量、資金、智慧,積極推動皇思揚古村落的保護修繕與開發利用。
省文保單位“介壽詒謀”石牌坊。
“我們正著力做好皇思揚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風貌管控。入口處,我們準備設置顯著指示牌、升級改造公共廁所,并選址建設游客服務中心和配套停車場,還將設置多個觀光車乘車點,方便游客按照旅游路線進行打卡參觀。”8月16日,多祝鎮黨委宣傳委員楊志敏向記者介紹道。
元熙文化民宿是當地的一家民宿,在保留古建筑原風貌的前提下,由舊時學堂修繕改造而成,古香古色的布局吸引了不少粵港澳大灣區游客前往團建和體驗。“民宿從籌備到運營至今已5年。當初我們是一群朋友自駕游玩,被皇思揚村厚重的文化吸引,希望更多人知道并愛上這里。”民宿負責人劉素珍提起改造民宿的初衷時說,希望當地文化能被發揚傳承,吸引更多投資商落地做鄰居,形成合力帶旺古村落發展。
據了解,當地政府部門持續加強指導重修祠堂、古民居的民間行為,按照“修舊如舊”原則,組織古井清淤維護,加強百年古樹保護。做好重點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有計劃、分步驟修繕維護武魁樓、文魁樓、龍光書室等古建筑古文物,將城門、書院、祠堂、牌坊等古建筑有效串聯起來,為活化利用古村落打好基礎。同時,注重講解員隊伍的培養,讓在多祝生活和工作的黨員、群眾都能了解和講好當地文化故事,更好地開展招商引資工作。
出生在皇思揚村的陳界明今年50歲出頭,炎熱的天氣也抵不過他修繕古屋的熱情。記者遇見他時,他正在和木工泥工們準備材料。秉承“修舊如舊”原則,大到實木門窗,小到房檐金箔,他都到全國各地找尋材質色澤一致或接近的材料。
航拍皇思揚村。
“皇思揚村承載著我兒時的美好回憶,政府重視古村保護,作為鄉賢當然要盡己所能支持保護工作。”陳界明說,他計劃將4000多平方米的古屋打造成民宿,已花了2年時間研究和修繕,“我自然是樂在其中的,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修繕工作需要耐心和細心。”
漫步在皇思揚村,全村多處正在進行修繕工作,像陳界明一樣的熱心鄉賢逐漸多了起來。
“黨員干部和群眾要齊心上陣,充分宣揚項目推進中村民無償捐地的優秀村風民風,以鄉風文明助推鄉村建設。要充分發揮鄉賢能量,歡迎各位鄉賢齊發力招商引資,賦能家鄉經濟發展。”日前,多祝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林樹脈在皇思揚村武魁樓組織開展共商共建皇思揚傳統村落項目時說。
多祝鎮人大主席曾吉永介紹,屆時將推動完善皇思揚傳統村落村民活動場所、停車場、“四小園”建設以及平西古道修繕,完善旅游線路沿線風貌管控,燈光、綠化等配套設施。
以古驛道為紐帶,整合串聯沿線歷史文化資源
多祝鎮積極做好重大歷史文化遺產的搶救、發掘、保護和展示,打通考古挖掘、研究闡釋、展示傳播全鏈條,讓文物“活”起來。據了解,惠州區域內有多條古驛道穿越,其中“平西古道”西接惠潮古驛道的“平山驛”,東接海豐縣西坑鄉的“汕尾海豐羊蹄嶺”,古時促成了多地商貿通行和文化交流。皇思揚段是平西古道上遺跡留存最多、修繕條件最具備的路段,兩旁遺留了眾多省級、市級或縣級文保單位。
多祝鎮將以古驛道為紐帶,整合串聯沿線歷史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古驛道的人文、歷史和旅游價值,利用好古文化、古建筑,充分挖掘古圍村民風民俗和村中賢能達人的傳奇故事,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向民眾展示當地人文氣息。對接周邊區域發展,形成古村落文化旅游經濟圈,打造惠東古色文化旅游新起點,使皇思揚古村落成為惠州鄉村旅游富有特色的吸引點和旅游宣傳的重要陣地,實現鄉村旅游提檔升級。
惠東縣相關部門將在盡可能保留歷史原貌的前提下,把平西古道改造修繕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落實好皇思揚進村道路修繕改造項目、皇思揚傳統村落道路修繕改造項目,同時加大文物保護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的認識度和參與感,兼顧好村民利益,讓古村落的保護利用與村民利益得到有機結合,為古村落的保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洪鵲兒 賴金朗 通訊員邱艷婷
知多D
皇思揚古圍村
皇思揚古圍村北臨西枝江,南近古驛道,占地20多萬平方米。村落始建于明朝,至清朝中期形成規模,已有500多年歷史,是大灣區客家文化熱點景區。古圍村的建筑格局按“設治防御”體系而建:四周以房屋為屏,以屋連屋、墻連墻的形式將村落圍蔽,村內上百座建筑民居緊湊相連,居住人口最多可達數千人,堪稱“大圍村”。
清朝時期,皇思揚逐漸進入發展鼎盛期。乾隆年間,蕭鳳來考中武進士,入仕后官居二品,戰功卓著。據當地村民介紹,蕭鳳來為官清正、好善樂施,深受同僚和百姓的敬重。隨著蕭鳳來入仕,皇思揚也進入了大興土木時期。據考證,隨著蕭氏家族和村中各宗族發跡興盛,村中進士第、翰林第、大夫第、都尉第等大批宅第、建筑相繼建成;大學堂、龍光書院、登云書室、關西學堂、養正山房等讀書育人的書塾書室先后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