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東持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厚植和美鄉村幸福底色
農村“十里文化圈”格局初步形成
干凈規整的農家小院、修舊如舊的村落遺址、平坦寬闊的馬路……一幅幅宜居宜業的鄉村畫卷徐徐展開。這一組組令人欣喜的鏡頭,正是惠東縣全面推進落實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村莊清潔行動、農房風貌品質提升行動、鄉村文化空間營造提升行動、文旅融合特色村鎮建設行動、農村移風易俗深化治理行動)的真實寫照。
惠東擁有豐富的濱海旅游資源。這是巽寮濱海旅游度假區漁業村航拍圖。 惠州日報記者洪鵲兒 攝
一直以來,惠東縣深入貫徹落實廣東省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部署,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精準發力、形成合力,堅持提升鄉村顏值和內涵、增強鄉村實力“三步走”,不斷推動“五大行動”取得新成效。
提升鄉村顏值
重點建設5個宜居宜業和美示范村
惠東縣持續推進村莊清潔行動常態長效。圍繞惠東縣“百千萬工程”指揮部印發《惠東縣人居環境整治攻堅行動方案》,重點整治農村垃圾污水、房前屋后亂堆亂放、村內亂搭亂建、破舊泥磚房、“三線”等問題,統籌推進村內道路、農田水利和公共照明等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美麗圩鎮建設。
持續推進10個典型村的村莊規劃優化提升工作。重點建設5個宜居宜業和美示范村,啟動建設項目36個,至2023年12月中旬總體進度達90%以上;鞏固提升白盆珠鎮、稔山鎮2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啟動多祝鎮和鐵涌鎮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深化農村污水治理,全縣2162個自然村中1966個已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率90.93%,農村規模化供水覆蓋率達85.1%。
一滴水圖書館被評為“廣東省2022年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案例”。 惠州日報記者羅劍業 攝
同時,開展“五美”專項行動,因地制宜推動各鎮(街)打造農村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等“四小園”小生態板塊,扎實推進村莊“四小園”建設。其中,白盆珠鎮根據實際,推動“345”(“3”指每周三各村黨組織動員全體黨員開展黨員清潔日活動;“4”指黨員干部帶頭發動群眾盤整自家閑置土地,打造“四小園”;“5”指開展“五星衛生戶”評比,落實“門前三包”、禽畜圈養、室內衛生)黨建活動,如今已建成238個“四小園”、39個小園示范點,評選出的“五星衛生戶”數占全鎮常住戶數90%以上,營造了全民共創共建、互助互利的濃厚氛圍,鄉村人居環境實現提檔升級。
惠東縣農房風貌品質提升行動循序漸進,持續推動各鎮(街)實施圩鎮風貌提升微改造。積極加強農房建設管控,一方面,做好農房風貌規劃,完成14個鎮(街)86戶農村危房改造;另一方面,完成自建房安全隱患排查,開展非經營自建房整治。優先美化典型鎮村重點地區及“四沿”區域范圍的農房,完成農房風貌提升3028棟。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工作,加快農村宅基地審批效率,加強村民施工建房管控,做好鄉鎮宅基地管理相關業務指導工作,探索農村宅基地涉及多戶聯合建房和聯排建房管理,完成存量農房微改造3000戶以上。
注入鄉村內涵
積極推廣“最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評比活動
破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鄉風。惠東如何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深化治理行動提質增效?
“村民要學法、知法、守法,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是巽寮漁業村村規民約的部分內容。
目前,惠東縣298個村(社區)已全部完成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修訂工作,并通過村(居)務公開欄、LED電子顯示屏等方式向群眾展示,潛移默化間融入村民的生活,使文明新風吹進千家萬戶,營造講文明、遵法紀、講道德的良好社會氛圍。
惠州首部惠東漁歌劇《漁村里的故事》劇照。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充分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在移風易俗方面的指導和動員作用,持續整治鄉村人情攀比、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發揮模范引領作用,積極推廣“最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評比活動。通過選樹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典型榜樣,匯聚強大的榜樣力量,帶動更多群眾參與到移風易俗行動中。同時,依托縣、鎮、村三級文明實踐陣地,大力開展“推進移風易俗 弘揚科學精神”“評道德模范 樹文明鄉風”“七夕婚育新風”“清明喪事簡辦”等各類移風易俗宣傳教育活動,引導村民群眾樹立正確婚喪觀、價值觀。
各鎮(街)不斷創新農村移風易俗宣傳方式。平海鎮以漁歌文化為切入點,用漁歌音樂劇宣傳教育群眾;稔山鎮范和村以“學高為范,德高為和”的“和”文化,營造和善友愛的村風民風;高潭鎮用紅色情景劇的形式傳承紅色文化……
此外,惠東縣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完善基層道德評議機制建設的通知》,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持續健全完善“村法律顧問”制度,優化糾紛調處機制建設,實現行政村法律顧問全覆蓋;健全村級志愿服務隊伍、推進農村喪葬習俗改革、將移風易俗內容納入村規民約的行政村實現100%全覆蓋。
增添鄉村面子
三級文明實踐陣地常態化免費開放
在鄉村文化空間營造提升行動方面,近年來,惠東縣以強化資源整合、提升服務效能為重點,持續健全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截至目前,全縣有博物館1個、圖書館1個、圖書館分館10個、文化館1個、文化館分館16個、新型文化空間——城市書房3個、非遺展示館1個、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88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農家書屋288個。其中,縣文化館、縣圖書館分別獲評國家一級館,一滴水圖書館被評為“廣東省2022年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案例”。目前,該縣城市“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格局初步形成,閱讀成為當地群眾的生活樂趣和精神享受。
大力推進實踐陣地建設,按照“1+17+298”文明實踐網絡布局,實現了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7個鎮(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298個村(居)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三級文明實踐陣地全覆蓋,常態化免費對群眾開放。重點建成了建筑面積超1400平方米的縣文明實踐中心場館、3個鎮(街)級示范所和39個村(居)級示范站,并因地制宜探索文明實踐點設置,不斷延伸文明實踐網絡,建成了南湖公園鋼琴小屋、社區黨員志愿服務崗、“文明巴士”、百姓舞臺、惠民驛站等一批特色文明實踐點,構建點多面廣、功能完備的“15分鐘服務圈”,提升群眾就近參與文明實踐便利性。
在群眾性體育場地等設施方面,惠東縣各鎮(街)及社區均配有室外體育健身活動室,行政村實現健身路徑全覆蓋,“15分鐘健身圈”在鎮(街)及社區覆蓋率達100%。全縣現有籃球、網球、排球、足球等標準體育場地達2400多個,全民健身步道147公里,健身路徑300多條。
為了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持續提供精神文化食糧、將精彩且接地氣的節目送到老百姓家門口,2023年以來,惠東縣開展“送戲下鄉”17場,送電影下鄉2508場,送戲劇、漁歌進農村進校園10場,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群眾的思想素質和文化修養,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增強鄉村實力
深入挖掘傳統節日內涵擦亮“山海惠東”品牌
惠東縣集山江海資源于一身,綠色生態、紅色文化、古色人文和藍色濱海旅游資源俱放異彩。該縣深入推進文旅融合特色村鎮建設行動,入選“2023年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佳縣”,獲評“中國最美自駕游目的地”,2條線路入選廣東自駕精品線路,同時擁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2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4個。
白盆珠鎮立足于當地森林資源、溫泉文化、自然風光等,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以橫江村、白馬村為圓心,打造18公里示范帶線路。被稱為“東江紅都”的高潭鎮,不斷挖掘“紅軍路”“紅軍飯”“紅軍茶”等紅色文化資源,深入探索“紅色+”旅游新業態。同時,建設高潭鎮鄉村振興驛站,助力高潭特色農產品銷售傳播,多渠道、多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多祝鎮皇思揚古圍村、稔山鎮范和村、鐵涌鎮溪美村利用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發展古色旅游,把古村落保護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和旅游開發中。巽寮灣、雙月灣等濱海片區海岸風光旅游產品配套成熟,海龜灣濱海棧道、日出東山海回旋式觀光塔、懸崖邊的一滴水圖書館、磨子石公園、天后宮嶺南民俗文化街等多個旅游景點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來。
惠東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深入挖掘傳統節日內涵,以節事節慶擦亮“山海惠東”品牌。2023年成功舉辦惠州·巽寮第九屆媽祖文化旅游節、“趣玩白盆珠”——白盆珠鎮首屆旅游節、高潭鎮舞龍民俗表演等,各類節慶活動進一步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下一步,惠東縣將繼續認真貫徹落實廣東省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的工作要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促進鄉村顏值和內涵氣質雙提升,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為村民建設‘干干凈凈、整整齊齊、長長久久’美麗鄉村,助力‘百千萬工程’。”惠東縣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說。
惠州日報記者洪鵲兒 賴金朗 通訊員陳俊亨 楊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