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東縣: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
為全市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提供應有支撐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支持惠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支持惠州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功能作用,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在更高起點上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到2035年,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支柱產業躋身世界前列,建成世界一流的石化產業高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立完善,高品質現代化城市內涵進一步彰顯。
惠東將認真貫徹落實《意見》,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市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提供應有支撐。
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壯大綠色低碳產業
《意見》提出,支持壯大清潔能源產業,推進“風光核氣(儲)一體化”多能互補發展,推進核電、海上風電、抽水蓄能電站、天然氣發電等清潔能源項目建設,研究建設惠州LNG接收站儲罐擴建項目。
近年來,惠東聚力大項目大平臺建設,努力在培育新興產業集群上下功夫,加快建設新型工業強縣,著力把博科、立拓、LNG、展宏等加快培育成百億級企業。
同時,惠東搶抓新能源產業爆發的機遇,大力培育新能源產業集群。全力保障太平嶺核電一期1號機組今年底投產、2號機組明年投產,惠州LNG接收站上半年投產,推動中洞抽水蓄能電站加快建設。拓寬新型儲能應用場景,鼓勵工業用電大戶建設新型儲能項目,加快中廣核惠州電化學儲能項目建設,推動8宗新型儲能項目今年啟動。
惠東大力培育新能源產業集群。這是位于鐵涌鎮觀音山的風電項目。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集中資源謀劃建設惠州新材料產業園,依托大亞灣石化區以及周邊城市原材料,大力發展壯大新材料產業集群,成效逐漸顯現。目前,產業園已累計簽約落戶產業項目25宗,總投資約373億元,預計達產后年產值約723億元。惠東將以更大的力度,進一步強化服務保障,提速新材料產業園建設,助力園區實現投資100億、產值100億、招商300億元的目標。
據介紹,惠東將積極爭取在粵港澳大灣區樞紐節點中增設惠州數據中心集群,努力將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數據產業園納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創新體系建設,爭取更多綠色數據中心項目落地建設。
鞋業是惠東傳統優勢產業。惠東提出,加快傳統制鞋業優化升級,實施促進鞋業發展三年行動,以設計研發和品牌孵化為核心定位,依托專業機構,盤活惠東產業轉移園A區,打造集電商基地、物流中心、展銷中心、女鞋博物館于一體的惠東時尚鞋業總部經濟園,聚集“惠東女鞋”優質品牌企業,形成“生產制造、批發零售、企業接單、品牌孵化”四位一體的業態模式。支持鼓勵企業引進先進設備用于技術改造,實施設備更新和升級換代,提升制鞋工藝水平,推動鞋業企業在“轉企升規”中實現自主聯合重組、優勢整合。力爭到2026年,鞋業“個轉企”數量完成200家以上,制鞋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產業協同發展實現新突破,產業結構更加優化。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培育聚引高端專業人才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惠東縣不斷完善“1+N+8”人才政策體系,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意見》《關于新引進人才安家落戶人才補貼發放實施細則》等19項政策,逐漸搭建起惠東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實現“人才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才”的轉變。同時,結合“百千萬工程”和重點工作需求,制定《惠東縣2023-2024年度事業單位和重點產業緊缺人才目錄》,精準引進服務全縣高質量發展的各類高端專業人才。目前,全縣擁有1個院士工作站、2個博士工作站、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9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0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此外,出臺《惠東縣“拔尖人才”“山海人才”遴選培養實施辦法》,細分12大專項平臺開展遴選培養,瞄準沖擊市級和省級人才專項分別計劃遴選儲備40名“拔尖人才”、5名“山海人才”。
惠東將聚焦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大力推動人才高水平高地建設,充分發揮大項目、大企業、大平臺、大產業、大環境等集聚優勢,圍繞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教育鏈引育人才,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鼓勵企業引進和培養引領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和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努力打造高端人才和適用人才的創新創業集聚地。深入開展“雙百行動”,充分借助惠州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大學等高校力量,加快培養制造業高技能人才,賦能現代產業發展。
惠東通過培育聚引各領域高端人才,抓住國家“兩大科學裝置”加速建設機遇,大力推動創新主體培育,招引一批高科技項目落戶,力爭在2024年實現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新增18家以上、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新增1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獲批72家以上,2025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達到178家、60家、107家以上。
以頭號力度推進“百千萬工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惠東地理環境多樣,有著獨特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全縣將以實施“百千萬工程”為牽引,鼓勵各鎮街走差異化高質量發展之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大力發展現代新農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持續深化蔬菜、馬鈴薯、深海網箱養殖、生豬四大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培育壯大嶺南荔枝、南粵黃羽雞等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馬鈴薯、赤岸蠔、梅菜、茶葉等特色農業,加快發展10萬畝綠棋楠沉香和10萬畝油茶產業基地,努力發展現代化大農業。
堅持“向海圖強”,激活藍色經濟新動能。加快推進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精細管控岸線資源,落實好海岸線保護整治修復三年行動。扎實推進一方海等漁業項目建設,加快建設黃唇魚種源保護與技術研究中心,打造南海大黃魚“一條魚”產業,謀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海產品交易中心。推進碧甲港碼頭和航道擴建,努力打造海洋經濟強縣。
加大藍色、古色、綠色、紅色等山海資源的整合力度,推動農文旅康養深度融合,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加強旅游市場整治,推動開通惠東至深圳、香港等城市的海上航線,加快全域旅游開發,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端旅游目的地。
進一步完善商貿服務業規劃布局,圍繞縣城擴容提質,謀劃打造新的商業活力區,持續提升商貿業的總量和品質。積極打造縣域商業建設行動省級示范縣,推動工業企業成立銷售公司,支持LNG接收站銷售公司開拓市場,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加快建設綠美惠東,厚植“綠色家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深入推進綠美生態建設,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籌劃實施未來5~10年森林資源總量和質量提升工作,加快建設好招樓濕地公園二期、寨場山森林公園二期等項目,加強稔平半島黑排角地質自然公園、烏禽嶂中華穿山甲棲息地和各類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加快建設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努力把惠東打造成惠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生態屏障。同時,在污染防治上不斷加力,對吉隆河等重點流域水環境持續加大綜合治理力度。
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有效轉化通道,把“生態資本”變成“富民資本”,把“生態綠”變成“發展綠”。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規劃建設好國家儲備林,謀劃推進森林碳匯開發,推動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加快培育森林旅游業,做好“林游結合”“林水結合”生態文章,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惠東新篇章。
策劃 惠州日報記者曾興華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謝永健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賴金朗 特約通訊員王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