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陽政銀企代表齊聚“請你來協商”座談會,為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重點打造“光儲充”產業集群
專家把脈、政策解讀、互動交流……日前,惠陽區政協經濟界別委員工作室搭建交流平臺,召開2023年第一場“請你來協商——堅持制造業當家 政銀企共話高質量發展”協商座談會,政府部門、銀行和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圍繞惠陽區高質量發展主題,共謀發展大計,共話發展前景,為惠陽加快打造“智造高地·活力惠陽”貢獻智慧和力量。
今年力爭新增30家億元企業
近年來,惠陽區堅持制造業當家,狠抓千億園區建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實體經濟。2022年,全區GDP突破800億元,制造業占比61.3%,制造業稅收占比51%,制造業在惠陽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鞏固。2022年,全區年產值20億元以上企業達15家,以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為主,占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60%。
“2023年,惠陽區將大力實施制造業當家戰略,持之以恒發展實體經濟,乘勢而上做大經濟總量,狠抓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座談會現場,惠陽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黃少華首先向在座委員、企業家介紹了惠陽區制造業發展現狀及未來。
2023年,惠陽將繼續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制造業當家,聚力打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兩大現代產業集群。力爭2023年新增億元企業30家,10億元企業5家,100億元企業1家。
為扶持企業壯大發展,2022年,惠陽在工業領域投入區級財政獎補資金1.5億元。今年繼續新增3000萬元財政資金,加大對優質企業扶持力度。另外,為促進今年一季度經濟穩增長,區財政還拿出1000萬元獎勵高成長企業,每家最高獎勵20萬元。
另外,惠陽計劃將新型儲能產業作為新的戰略性、支柱性產業來培育打造。2022年,儲能產業產值翻一番,已占惠陽工業總產值10%以上。未來,惠陽將加大精準招商力度,引育一批產業鏈供應鏈控制力強、資源整合水平高的“鏈主”骨干企業,重點打造“光儲充”產業集群。
共謀高質量發展之路
“首先,惠陽和企業家們要充分理解,高質量發展的‘高’的具體含義。”座談會上,各位專家、委員、企業家圍繞如何堅持制造業當家、政銀企共促高質量發展提建議、談感受,氣氛熱烈。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商務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祁明聚焦惠陽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建議惠陽要根據自身產業基礎,抓住產業鏈高端、技術水平高端、產品質量高端這三“高”要素的核心,精準推動惠陽高質量發展。另外,作為惠陽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兩大千億園區在規劃、定位上需更細致、明確,往專業性更強的產業集群方向著力,賦能惠陽高質量發展。
“惠陽及周邊有大量電子信息與儲能相關企業,把新型儲能產業作為惠陽新的戰略性、支柱性產業來培育打造,具備很好的基礎。”惠陽區政協委員、惠州市恒創睿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志森說,近年來,恒創睿能著力布局鋰電池回收行業,產值連續多年實現翻倍增長,去年企業營收已突破15億元,希望今年能突破20億元。接下來,他希望惠陽繼續加大一些獎補政策的支持,加快供地效率,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
“去年我們產值在3.5億元左右,今年企業增長預期較好,希望能達到4億元。”惠陽區政協委員、天達塑膠制品(惠州)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芳則表示,今年,企業將在通過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的基礎上,再次向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沖擊,希望不斷激發企業自身發展的活力,為惠陽實現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座談會上,建設銀行惠州惠陽支行、郵儲銀行惠州市惠陽支行等銀行金融機構代表,就如何通過打造專屬服務方案,推出系列專項舉措等金融服務和政策,賦能惠陽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作了介紹。
堅持當好金牌“店小二”
凝聚發展共識、激活發展動力。惠陽區政協組織這場同心同向、共話發展的政銀企座談會,意在助力惠陽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新征程上,進一步堅定信心,凝聚共識,勇毅前行,在惠陽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專門協商機構的優勢作用,展現政協擔當作為。
“只有努力營造親商、穩商、富商的社會氛圍,打造支撐‘制造業當家’的一流營商環境,才能讓企業家安心搞經營、聚力謀發展。”惠陽區政協副主席余丹表示。
希望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鎮(街)繼續強化責任意識和主動服務、靠前服務意識,堅持當好金牌“店小二”,精準推送各項援企惠企暖企安企政策措施。希望銀行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型制造業的金融支持力度,讓金融“活水”灌溉制造業發展。接下來,惠陽區政協也將繼續錨定高質量發展,緊盯制造業當家,積極傾聽各方關切,及時搭臺、協商各方、全力支持、積極參與,為夯實制造業當家、共促高質量發展助力加油。
當天,惠陽區還召開了2023年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與數智化轉型專題培訓會,超過60家惠陽規上工業企業及規下培育庫企業相關負責人參加培訓。據介紹,惠陽已連續15年組織實施“惠陽區民營企業家成長工程”,先后舉辦200期各種形式的培訓班,參與培訓的企業管理者達16000多人次。
惠州日報記者許文昌 通訊員黃曉慧 肖煒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