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區不動產登記中心分類施策為群眾解決歷史遺留辦證難題
盼了3年,她們終于拿到不動產權證
小小一本證,牽動萬家心。“非常感謝不動產登記中心為我們家解決了存在多年的歷史難題,拿到了不動產權證,心里總算是踏實了。”日前,市民葉氏姐妹來到惠陽區不動產登記中心,送上印有“全心全意為人民 盡心盡責暖人心”“熱心為民辦實事 情系百姓解民憂”兩面錦旗,以此感謝該中心幫助她們解決了困擾多年的辦證難題。
市民發愁
舊房拆除重建要完善用地手續
葉氏姐妹的母親黃阿婆今年85歲,在淡水街道曲嶺窩三巷有棟房屋,于1985年12月批建。當年因辦證意識不強,家人在1991年到房產部門申辦房產證時未及時向國土部門申辦國土證。近年來,因房屋年久失修、破爛不堪,被定為危房。常年患病獨居的黃阿婆只能在外租房,生活諸多不便,她希望有生之年能將舊房拆除重建,以安享晚年。
為辦理房屋拆建手續,2020年黃阿婆讓兩個女兒到有關部門咨詢,被告知須先完善用地手續。據介紹,因當時惠陽區未出臺解決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的政策,黃阿婆這棟房子要補辦用地出讓手續,需繳交約80萬~100萬元的地價款,這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事情因此擱置。
2022年6月,惠陽區出臺實施了《惠州市惠陽區自然資源局關于惠陽區解決不動產登記若干歷史遺留問題實施意見》(惠陽自然資〔2022〕297號)(以下簡稱“《意見》”)。姐妹倆知曉后,又開始到有關部門咨詢。
轉機出現在2022年11月。那天,姐妹倆來到區不動產登記中心向中心領導反映,講到深情處不禁掩面嗚咽,全家幾代人為此傷透了腦筋。了解情況后,該中心負責人立刻安排登記三部譚國穎部長專門負責處理,并安慰姐妹倆會想辦法解決。
抽絲剝繭
從老照片拍攝時間推斷房屋建成時間
根據《意見》,只有在1987年1月1日之前建成且已取得房產證的房屋才可以按劃撥土地方式辦理不動產登記。但困擾在大家面前的是,黃阿婆房產資料上寫著“1991年建成”,但葉氏姐妹倆堅稱房屋實際建成時間應是1987年前,“1991年建成”屬筆誤。
如何佐證?解決難題的任務落在了譚國穎身上。為此,他多次調閱原始檔案并召集局相關股室人員開會研究,還到房屋現場實地調查。因為房屋實際建成時間無法確定,進展陷入了困頓。
黃阿婆著急,她的兩個女兒著急,譚國穎也著急。“我們一直提醒她們全家總動員,尋找過去的信件、相片等來佐證。”譚國穎說。
一天,葉氏姐妹倆風風火火跑來,提供了一些老相片。譚國穎一張張仔細查看,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無意間,一張在該房屋門前留影的相片引起了他的注意,照片左下角標有“1988.01.28”字樣。
“從相片中對聯的內容看,對聯屬于1987年春節貼的對聯。”譚國穎推測說,1988年春節為2月17日,按照本地客家人習俗,春聯一般于春節前一天(也就是2月16日)才貼,故這張照片上的對聯不可能為1988年所貼,由于1987年春節為1月29日,按照房屋建成后方可入住的常識推理,房屋應該是在1987年前建成,因此房產資料上寫的“1991年建成”應屬筆誤。“這簡直是福爾摩斯上線。”同事們打趣說。
問題解決
迅速辦理不動產權證送到市民手中
為證實推理,譚國穎再次召集相關股室人員開會商討,得到了大家一致認可。他迅速向中心負責人報告了此事,也得到了肯定。
據此,該中心迅速為黃阿婆辦理了房地一體的不動產權證。當消息通過電話告知母女三人時,電話那頭傳來了激動開心的啜泣聲。在得知黃阿婆生病住院而她的兩個女兒忙于照顧無暇過來拿證時,譚國穎又親自駕車把不動產權證送到她們手上。
日前,葉氏姐妹專程到區不動產登記中心送上兩面錦旗。兩面錦旗的背后,道盡了該中心工作人員默默無聞為民辦事的工作熱忱。
據了解,自開展解決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化解工作以來,區不動產登記中心始終按照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分類施策、集中會商的工作原則,切實解決群眾的辦證難題。
“錦旗對我們來說既是榮譽,也是鞭策,更是動力,我們將以更高的工作熱情和責任,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辦證問題,切實為民辦實事、解難題。”該中心負責人說。
惠州日報記者李芳娟 通訊員陳艷芳 劉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