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區人大常委會調研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保障情況
構建新業態權益保障協同監管機制
伴隨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蓬勃發展,網約車司機、外賣員、平臺主播等群體不斷壯大,這種新興的用工模式和服務形態為社會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容易引發勞動爭議問題。新業態從業者面臨不少現實困難,如無固定工作時間、無固定工作場所、無固定收入等,這一日益龐大的“三無打工人”群體勞動權益如何保障?
日前,惠陽區人大常委會調研惠陽區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保障情況,記者從活動中了解到,惠陽將建立各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加強對新業態企業的監督指導、日常巡查和專項檢查,以引導監督新業態企業和勞動者簽訂用工協議或勞動合同,以明確雙方用工關系為突破口,集中力量重點解決當前新業態從業人員在勞動報酬、社會保障、休息休假、職業傷害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惠陽區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區人大代表實地調研京東惠陽物流園。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攝
惠陽積極推動新業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平臺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迅速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新業態從業人員是指線上接受互聯網平臺根據用戶需求發布的配送、出行、運輸、家政服務等工作任務,按照平臺要求提供平臺網約服務,并獲取勞動報酬的勞動者。與傳統就業方式相比,新業態從業者具有“無固定時間”“無固定工作場所”“無固定收入”的“三無”特點。
惠陽新業態從業人員主要有外賣員、網約車司機、快遞物流、網絡主播等,平臺公司主要有美團、餓了么、滴滴出行、貨拉拉、曹操出行等,從業人數眾多。
目前,惠陽新業形態領域勞資總體形勢穩定,案件量長期處于較低水平,沒有發生過較大負面影響的維權事件。根據《廣東省靈活就業人員服務管理辦法(試行)》,惠陽新業態從業人員可按靈活就業人員條件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平臺企業可根據有關規定,自愿為未建立勞動關系的新業態從業人員單項參加工傷保險、繳納工傷保險費用,參保人員可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另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十部門關于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的通知》,惠陽積極推動新業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
新業態勞務關系復雜,監督難度比較大
新業態經濟蓬勃發展,在活躍經濟的同時,勞動關系主體不明晰、權益保障不到位等問題也日益突出,主要體現在勞動用工、社會保障、就業服務和管理等方面。
座談會上,惠陽區人社局局長曾杏棠說,新業態從業人員普遍存在合同(協議)簽訂率低、服務地點不固定、用工形式較為新穎的特點,在確定勞動關系方面對勞動糾紛處理提出了新的挑戰。許多新業態從業人員,系與平臺企業或加盟、代理、外包平臺業務的合作企業、勞務派遣企業形成的勞動關系或新型用工關系,平臺活動主體多元化導致主體間權責關系不明晰,勞動監察等行政部門難以確定負責人,監督難度比較大。
異地用工對保障勞動者權益提出了新的挑戰。以美團公司為例,惠陽入駐美團的商家3634家,入駐騎手約400人,餓了么入駐商家約3000家,入駐騎手約1000人,但兩個平臺公司均未在惠陽成立公司,也沒有設立分公司、子公司、分支機構、辦事處等。曾杏棠說,一旦涉及勞動用工問題,需平臺公司異地派人前來協調,影響了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的有效維護。
在社會保障方面,新業態從業人員對社保相關政策知曉度低、參保意愿不強,加上面臨戶籍限制、繳費基數與繳費率過高、社保轉移接續手續繁瑣等政策性阻礙,也影響了參保積極性。
因新業態從業人員的“三無”特點,雇傭關系也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主動辦理靈活就業登記或失業登記的意愿較低,難以判定其就業狀態及失業狀態,流動性大,導致人社部門難以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創業培訓等服務。
建議將新業態勞動者權益納入數字經濟協同治理體系
惠陽區人大常委會委員、區總工會常務副主任何桂芳說,建議政府進一步完善頂層制度設計,各職能部門要根據自身職能,做好更精準的服務。比如組建工會,讓他們搭建企業與新業態從業人員的橋梁,增強歸屬感。
惠陽區人大代表高鵬建議,政府應確立管理服務新業態從業者的主體單位,提供免費法律咨詢服務,借鑒外地做法,組建新業態平臺企業,解決這個群體的子女入學、助學、醫療救助等,設立愛心驛站提供休息、飲水等服務,真正解決一些新業態從業人員關心關注的問題。
惠陽區副區長陳偉回應時說,新業態從業者勞動關系復雜,惠陽將推進新業態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完善勞動關系協商機制,以防范相關重大風險。同時,建立各部門配合協同監管機制,推動清單式管理,按照法定業務相近的原則明確權益責任,將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保障工作責任落實到人。
惠陽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小軍在會上說,要加強新業態權益保障政策宣傳,擴大政策覆蓋面和知曉度,推動各項政策落實落地。落實新業態勞動權益保障政策,探索更完善的社保保障政策舉措,推動新業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工作實現更大突破。構建新業態權益保障協同監管機制,如人社部門要督促企業落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責任,市場監管、交通運輸等職能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要規范平臺企業經營行為,各部門要加強數據共享,將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權益納入數字經濟協同治理體系,形成齊抓共管合力。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通訊員惠陽人大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