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醫望聞問切的診療手段、針灸推拿的治療方法、簡便驗廉的治療優勢,已逐漸成為惠陽群眾就醫的新模式。目前,中醫藥適宜技術在基層扎根開花結“碩果”,惠陽全區注冊中醫醫療機構達96家。
為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當前,惠陽區正通過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加大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力度等,全力推動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區創建工作。將實現100%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類別醫師占比達25%以上;100%村(社區)醫療衛生機構有1名中醫醫護人員;至少10%村(社區)醫療衛生機構設置“中醫閣”,打造居民“家門口”的中醫館。
醫護人員正在中藥房按方抓藥。
9鎮(街)高標準建成中醫館
古色古香的門診,濃郁的中草藥味,各式先進的中醫器械……鎮隆鎮衛生院中醫館里,中醫師給患者把脈、針灸、推拿、拔罐、刮痧,護士們正在藥房按方抓藥,在煎藥室煮藥灌藥……
今年50歲的李偉是鎮隆本地居民,長年勞作讓他落下一身毛病,腰腿疼痛,嚴重時走不好路,甚至晚上也疼得睡不好!扒岸螘r間聽說鎮衛生院中醫館有臺大醫院才有的熏蒸設備,就過來體驗一下。”剛從一體化全身熏蒸機內接受完治療的李偉說,每天接受針灸加上熏蒸治療,腰腿疼癥狀輕多了,也不耽誤回家休息。
鎮隆鎮中心衛生院副院長羅鈺山介紹,過去,該衛生院只有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中醫診室和1名從業近20年的中醫師,“一個人,一間房,一根針,一劑藥”,來院就診的病人寥寥無幾。
近年來,衛生院通過人才培養、提質擴容,中醫發展步入“快車道”,引入各式各樣的診療設備,建成了一個擁有6名中醫師和7名護士的醫療團隊,擁有中醫診室、中醫康復、熏蒸室、煎藥房、中藥房等10多間功能室,可為基層群眾提供6類10項以上的中醫藥服務,發展為日均就診量近百人的綜合性基層中醫醫療機構?诒诳谙鄠,中醫館的服務范圍逐步擴大,一些外地居民也特意趕來求醫。今年6月,該院成為惠陽區3處區級中醫藥適宜技術教學點之一。
羅鈺山把這些變化歸功于近年來各級政府和社會對中醫藥文化的重視與支持。
不只是鎮隆鎮,截至今年6月,惠陽全區9個鎮(街)已高標準建成中醫館,基層中醫館可謂遍地開花。目前,惠陽轄區內中醫醫療機構共96家,還建有省名中醫黃春林名醫工作室等名醫工作室8個。
將培養一批具有豐富臨床經驗中醫人才
中醫“簡、便、驗、廉”的特點和“療效好、價格相對便宜”的優勢,深受群眾歡迎。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仍存在缺少專科特色、學科帶頭人等各類中醫藥人才,中醫信息化建設薄弱、設施設備不夠先進、就醫環境有待加強,中醫藥制劑發展困難、中醫藥材種植基地和產業發展欠缺、中藥產業發展不活躍等現象。
為進一步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水平,惠陽區啟動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區)工作,今年印發了《惠陽區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區)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和《惠陽區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區”工作計劃》(以下簡稱“《計劃》”)。
根據《方案》和《計劃》,惠陽將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加大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作用,為廣大群眾提供安全、有效、便捷、價廉的中醫藥服務,促進全區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而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第一資源!斗桨浮芬,將培養一批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中醫人才。區中醫醫院中醫類別醫師占本機構醫師總數的比例達到60%以上;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類別醫師占本機構總醫師的比例達到25%以上;100%的村(社區)醫療衛生機構有1名中醫醫護人員。做到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能夠按照中醫藥技術操作規范開展6類10項以上的中醫藥適宜技術;10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按照中醫藥技術操作規范開展4類6項以上的中醫藥適宜技術。
中醫藥科技發展納入科技發展總體規劃
同時,支持惠陽區中醫藥信息化建設,改善各級機構信息化基礎條件,加快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信息規范化進程。實現區中醫醫院電子病歷達4級水平,區中醫醫院牽頭的醫聯體內信息互通共享。加大對中醫藥發展投資力度,實現全區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100%具備提供中醫藥服務的場所和設施設備。至少1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設置“中醫閣”,打造“家門口”的中醫館。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方案》,惠陽還將中醫藥科技發展納入該區科技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支持促進惠陽區中醫藥科技發展的政策措施和科研規劃,并積極組織申報市級及以上中醫藥科研項目,組織該區中醫藥科研項目,促進中醫藥科技發展。
《方案》中還提出,豐富中醫藥文化教育內容和活動形式,擴大中醫藥科普內容的覆蓋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健康教育宣傳中,中醫藥內容占比達50%以上,接受教育人次占比達50%以上。將中醫藥內容納入其年度工作考核目標,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績效考核中,中醫藥內容分值占比不低于15%。
根據《計劃》,今年惠陽區將迎來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區驗收。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許文昌 通訊員梁燕萍 黃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