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抓好撂荒耕地復耕復種,落實惠民補貼等促進糧食生產
今年已投600萬元補貼水稻種植
治“荒”有方,糧食滿倉。惠陽區通過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抓好撂荒耕地復耕復種,落實惠農補貼政策,科技助力提升農技服務水平等多個措施,抓好糧食安全生產工作,讓農戶有收益、有盼頭、有種糧積極性。
2022年,惠陽區共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1.5萬畝、產量4.3萬噸,實現面積、產量“雙增長”。今年,惠陽區早稻種植面積2.76萬畝,7月底前基本完成收割。
良井農戶在收割水稻。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通訊員謝燕玲 攝
惠農補貼
最高可獲400元/畝·造水稻種植補貼
落實惠農補貼政策,能更好地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惠陽區積極開展惠農補貼政策宣傳工作,讓群眾及時準確了解農業補貼、農業保險、土地流轉等強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種糧補貼、水稻種植大戶補貼、政策性農業保險、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政策,確保農民實實在在得到財政支農資金。
今年,該區共投入區級專項資金600萬元用于水稻種植補貼,最高可獲得400元/畝·造補貼,有效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惠陽區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透露,對種糧農戶進行補貼,有效激活了糧食生產潛力,更“喚醒”了不少“沉睡”多年的撂荒耕地。
增產增收
推廣優質品種,創建糧食高產示范點
惠州市新崗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平潭鎮新崗村耕作500多畝稻田,今年一畝早稻田地平均產出1000多斤稻谷,產量相比去年增加20%。合作社相關負責人坦言,稻田的增產得益于農業種植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從種糧、施藥到收割的核心環節均由機器替代人工,效率大幅提升,品質得到保障。
惠陽區充分利用平潭鎮房坑村、永湖鎮烏泥埔村、沙田鎮花塘村和淡水街道洋納村4個春耕生產示范點建設,帶動糧食高產創建工作全面開展。該區按照提高單產、增加總產的糧食生產發展思路,積極組織農技專家和科技人員深入村組田間地頭,加強優質品種推廣,指導各地農民科學備耕種植,制定科學田間管理技術措施,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
與此同時,該區進一步恢復雙季稻種植,通過統籌利用撂荒耕地、種植結構調整和探索間作套種技術模式,努力挖潛擴種大豆和油料作物,進一步優化全年糧油作物結構,保持種植面積相對穩定,確保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落到實處。
完善水利設施
年內實施4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耕地是糧食的命根子,水利是農業生產的大動脈。完善農田水利設施,能進一步提高農田防洪排澇能力,在推進鄉村振興中持續發力。
今年開春以來久旱未雨,惠陽區平潭鎮黨委派出黨員先鋒隊打通難點堵點,全面深入排查轄區內水陂、水溝、機耕路、山塘水庫等農田水利設施的運行情況,著力解決農民春耕的“燃眉之急”。
一直以來,惠陽不斷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夯實糧食安全基礎,打通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2023年,惠陽區4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示范)計劃建設農田面積3900畝(其中新增高標3500畝,補建項目400畝),項目建設總投資1500萬元,新增高標畝均投資3000元,項目涉及平潭鎮、良井鎮、永湖鎮以及三和街道,新田埔村、霞角村、北聯村、矮光村、山井村、元嶺村、虎爪村、全坑村共8個行政村。
該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灌溉與排水工程、土地平整、田間道路工程和修建渠系建筑物等,目前項目預算已報區財政審核,同時進行施工招投標工作。項目投運后,有助于提高當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探索新模式
成立公司保障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和商業化運營
除了以上措施,惠陽區還注重探索糧食生產運營模式,聚焦糧食產前、產中、產后融合發展,以糧食生產理念更新、經營模式創新、利益分配出新積極探索糧食生產運營新模式。
惠陽區國有資產經營集團有限公司與良景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良井鎮屬國有企業)共同注資,按照7:3注資比例,成立良農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負責與村和對外簽訂協議租用土地、委托代耕服務、產品銷售等,保障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和商業化運營。
良農公司與良井鎮矮光村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土地代耕代種及加工生產服務協議,約定托管費用(800元/畝)和保底產量(360斤精米/畝),實行統一耕種、統一農資、統一技術、統一防治、統一收獲、統一加工的標準化生產,確保糧食選種市場化、生產現代化、管理科學化。目前矮光村土地流轉面積1350畝,播種水稻約500畝,水稻平均畝產約600斤。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通訊員謝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