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從全力以赴到全力以“復”
惠陽采取有方有力有速有序措施應對臺風“蘇拉”
守一條河,護一座城。正當惠陽上下全力以赴抗擊強臺風“蘇拉”之時,全市統籌防洪調度“一盤棋”,讓劍潭東江水利樞紐工程提前加大下泄流量,東江水位提前降低,大大加快淡水河行洪退水速度,為惠陽防御強臺風提供強有力支撐。
“想起2018年的臺風‘山竹’,我心里還有陰影。當時我這店被淹,損失了七八萬元。這次臺風‘蘇拉’來臨前,我們也做了充分準備,把一樓的貨架、收銀臺、餐桌全搬到了樓上。沒想到,這次完全沒泡水。”9月3日上午,在惠陽區淡水街道壩尾街開茶果店的翟國志照常開門迎客,他和街坊們聊天時說,臺風“蘇拉”來勢洶洶,但這次店意外沒有浸水,“我真切感受到政府部門各司其職、默默付出,非常感謝他們!”翟國志說。
目前,惠陽上下正全力以“復”,努力將臺風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近年來,惠陽區通過修建淡水河城防工程、加大城區治澇力度,多部門協同“治澇”,實施內澇點“一點一策”,暢通地下管網、優化應急機制,尤其從此次全力以赴積極應對臺風“蘇拉”的考驗中,逐步探索出破解“逢雨必澇”的心得。
淡水河綜合整治工程效果逐步呈現
淡水河是惠陽人民的母親河,發揮著流域供水、灌溉以及排洪的功能。守護淡水河是刻在惠陽人骨子里的信念。近年來,惠陽區舉全區之力開展水污染防治攻堅,以空前的力度,用3年時間補齊淡水河治污攻堅的“歷史欠賬”,淡水河水質從劣V類躍升到Ⅲ類標準,成功實現了20多年來最優水質,重現水清岸綠、魚躍鷺舞的優美風景。
近年來,惠陽區按照先急后緩、先易后難、分期分段實施的工作思路,把淡水河綜合整治工程做成惠民工程和幸福工程。按計劃,整治工程綜合考慮防洪排澇、水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等方面因素,結合城市建設的實際,高標準完善排水防澇設施,科學、合理興建堤防、水閘、排澇站等配套和附屬工程,多舉措加強水安全體系建設,保障防洪排澇安全。與此同時,堅持生態優先,建設自然與人文協調發展的城市河道景觀體系。
惠陽淡水濱水公園是淡水河綜合整治工程生態紅利的成果體現。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今年春節前開放的惠陽淡水濱水公園就是淡水河綜合整治工程生態紅利的成果體現。惠陽從實際出發,以城市防洪安保為前提,河道生態恢復為基礎,對場地進行低影響開發,以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最大化,打造集運動休閑、觀賞游憩、科普宣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濱水公園,一經開放就成為惠陽人民的新打卡地。
“這里本屬于淡水河的泄洪區,地勢低洼。建公園之初,我們就充分考慮到低洼地的劣勢,通過規劃優化,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惠陽區市政和代建事務中心副主任周偉泉介紹,公園建設前期,通過清淤清障半島橋、深汕高速橋及人民四路橋上下游,拓寬河道,提高了防洪排澇能力;通過整理河道岸線,采用生態砌塊和生態仿木樁進行護岸防護,提高了岸線穩定性。
“公園建成后,淡水河上游行洪寬度變大,減輕了河下游的防洪壓力。從這次經歷強臺風來看,惠陽淡水濱水公園經受住了考驗。”周偉泉說。目前,公園里工人正在清淤、修復,為恢復開園做準備。
橋背排澇站擴容改造工程開工
壩尾街臨近淡水河,是惠陽的老城區,也是淡水轄區低洼地,往年一下暴雨就遭遇“水浸街”。但今年的境況如商戶翟國志所說,著實讓居民們心安了不少。
“這次惠陽城區內澇減少、排水及時,淡水河城市防洪工程功不可沒。”惠陽區淡水河淡澳河工程管理所所長尹仕林帶領記者來到淡水鐵橋旁的橋南排澇站,排澇站一側是淡水河,另一側就是壩尾街。
“當內澇積水變多的時候,我們啟動了這兩臺機組。”他指著排澇站里裝機容量900kw的兩個大家伙說,橋南排澇站通過水泵把內澇水排往淡水河,從9月2日凌晨1時50分啟動連續運轉16個小時,基本排干了集雨范圍內的所有積水。
工作人員在橋南排澇站監控室監控排澇情況。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淡水河城市防洪工程是淡水城區防洪排澇的骨干工程,在近年防洪排澇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9月,淡水河城市防洪工程啟動,2016年完成橋南排澇站舊站建設,2018年完成橋背排澇站建設。2021年4月,橋南排澇站新站在舊站基礎上動工建設,2022年7月交付使用,排澇標準提升為“20年一遇24小時排干”。
“接下來,我們就期待橋背排澇站的擴容改造了。”尹仕林說,橋背片區往常也是“逢雨必澇”的重災區。政府將橋背排澇站擴容改造提上議程,該工程于今年7月15日正式開工,預計2025年3月完工,“改造后其排澇標準將從‘10年一遇24小時排干’提升至‘20年一遇24小時排干’。”
眾志成城應對臺風考驗
臺風、內澇考驗著一個城市的管理,惠陽也經受住了這次強臺風的考驗。5年來,惠陽全區建成通車近40條市政道路,完善了城市路網,大大緩解了中心城區的交通壓力。一條條道路建成通車,城市骨骼更清朗,地下管網更順暢,如打通愛民路、仲愷路、東華大道等多條道路,減少多方匯水,減輕內澇壓力。為解決城市內澇頑疾,惠陽還通過排查內澇點,并針對內澇點實施“一點一策”整治,完成了50多公里管道清疏和10個城市內澇點整治,增強了城市韌性,提高防汛排澇能力。
回想“蘇拉”襲來之時,狂風暴雨、樹木倒伏、部分路段積水停電、淡水河水位迅速上漲并一度超警戒線……險象環生。與此同時,惠陽全區上下未雨綢繆,萬眾一心,應對有素。臺風來臨前,巡查再巡查、研判再研判,將“防風防澇”當作頭等大事,及時消除隱患,安全轉移群眾。風雨侵襲時,逆風而行,連夜防護,啟動多項緊急措施,多部門協作及時排除內澇,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臺風過境后,道路清障、排查管網、及時搶修、殺菌消毒……一系列復工復產行動隨之展開。從全力以赴到全力以“復”,在此次防御臺風這場大考中,惠陽以有方、有力、有速、有序的措施,向人民群眾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惠州日報記者李芳娟 黃尉宏 通訊員鐘藍梅 陳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