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平陵街道堅持黨建引領多方協同,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
部分村民無償讓地建“四小園”
近日,平陵街道晨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玉麗與村民代表相約在晨光村小公園的涼亭里議事。這里過去是荒草叢生的撂荒地、邊角地,通過人居環境整治,搖身一變成了漂亮的“四小園”,也成了村民日常嘮嗑的好去處。
近年來,晨光村乘著鄉村振興東風,堅持黨建引領,以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點,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以“四小園”建設為突破口,破解“干部干、群眾看”現象,不斷激發村莊內生動力,推動基層治理達到新高度,走出高質量發展的振興之路。
廢棄荒地邊角地變身“四小園”
“眼前環境優美的‘四小園’,過去曾是廢棄荒地、邊角地、廢棄的魚塘,整體的環境面貌不太好。后來‘兩委’干部經過走訪入戶,了解到村民需要休閑娛樂場所的需求后,我們就迅速行動,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開展了‘四小園’建設。”劉玉麗介紹,“四小園”建設是晨光村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和切入點,既有效盤活農村閑置地,也是解決村民群眾身邊環境問題、提高村民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舉措。
晨光村的孩子們在漂亮的文體廣場上玩耍。
“在建設過程中,晨光村‘兩委’主要做好群眾工作,始終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充分調動村民的主人翁意識,讓群眾積極主動參與進來。”劉玉麗表示,在“四小園”建設工作中,晨光村采取“村干帶領、黨員示范”的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模式,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引導黨員沖在前、作表率。其中,新村村民小組組長鐘國清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自愿將自家的一部分土地無償出讓。
“這個小公園涉及到多戶村民家的土地,要說服村民無償貢獻出自家的土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鐘國清坦言,為了進一步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他作為一名基層黨員,首先讓出了自家的土地,既能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又能更好地說服村民。在鐘國清的示范帶領下,群眾自行清理房前屋后雜物、拆除亂搭亂建。在晨光村總面積近50畝的“四小園”項目建設中,該村共有12戶村民無償出讓13.8畝土地用于項目建設。
如今,利用房前屋后邊角零碎的閑置土地打造“四小園”,不但提升了村莊顏值,也讓村民從家門口看得見、摸得著的“小而美”中,體會到了“微幸福”。
“涼亭議事”調動村民參與村務管理積極性
當人們走進晨光村,映入眼簾的是干凈整潔的瀝青道路、青翠的綠植、一棟棟高低錯落的房子和一幅幅靚麗的墻繪。村民們在小樓房里住著,房前寬闊的曬谷場晾曬著金黃的稻谷,抬頭一看,盡是優美的田園風光,幸福感滿滿。
平陵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李偉才表示,近年來,平陵街道堅持黨建引領、多方協同,科學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促進聯系群眾“全覆蓋”、服務群眾“零溫差”,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不斷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平陵街道堅持把黨建引領貫穿于基層治理全過程和各方面,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領導作用。以小公園“涼亭議事”為例,平陵街道各村(社區)通過搭建一個議事平臺來調動村民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人翁意識,真正做到“村民提、代表議、會議定、干部做”的村務運行機制。
與此同時,平陵街道廣泛開展“幸福之家”“平安之家”“蘭花之家”等主題創建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黨群活動,讓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四小園”建設等環境整治工作,并深入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健全完善“一約四會”運行機制,協同發揮自治功能,引導廣大黨員群眾積極參與基層治理、自覺遵守村規民約,為基層治理凝聚起強大力量。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龍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