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建筑工匠挑大梁 自己家園自己建
龍城街道城西村建特色黨支部打造景觀美化村莊
“五個城西人,一個建筑人。”在龍門縣龍城街道的城西村,建筑業歷史悠久,建筑文化底蘊深厚。上世紀80年代,城西村就以木匠、建筑工匠的精湛手藝小有名氣,時至今日,城西村的建筑工匠足跡遍布珠三角乃至香港、澳門等地。為積極引導城西村建筑工匠成為鄉村建設的“主力軍”,推動他們在“百千萬工程”中“挑大梁”,龍門實施“黨建+村級行業協會”模式,建立功能型、特色型工匠協會黨支部,著力打造城西“工匠”精神。
城西村引進投資額3800多萬元的百果里農業綜合體項目。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鐘琦 姚煥怡 攝
建筑工匠協會把“單打獨斗”變“協作發展”
早在“精準扶貧”時,城西村是市住建局掛鉤幫扶的貧困村,駐村工作組在走訪中發現村里有不少工匠,但是普遍缺乏系統的學習和培訓,針對這個問題,市住建局專門從省里請來專家,給工匠們講解建筑行業的法律法規,提供專項資金培訓工匠們的技能。
針對城西村建筑工匠較多的實際,由市住建局扶貧工作組牽頭,龍門縣委與龍城街道黨工委共同推動和引導,積極探索“把支部建在協會上”,于2018年10月正式成立廣東省首個村級協會——城西村建筑工匠協會,以黨員工匠為主導、建筑散工為主體,同時建立協會黨支部,由具備黨員身份的會長或理事長擔任黨支部書記,并從會員中擇優選配成員,確保協會組織始終在黨的領導下開展活動。協會采用“黨建+協會”的管理模式,將“單打獨斗”的建筑工匠團結起來,吸引大批建筑工匠返鄉,在“家門口”承接工程,實現技能成才、技能致富。
如今,協會已經從成立之初的80人發展到216人,涵蓋設計師、泥水工、扇灰工、油漆工、水電工、木工、管護員等各類建筑工種,幫助工匠“家門口”承接項目約50宗,每位工匠單日工價由原來的約200元提高到約400元,年人均收入相比之前至少提高了30%,有效實現了由“單打獨斗”變“協作發展”。隨著城西工匠的“走紅”,城西村建筑工匠協會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吸引了越來越多建筑從業者“慕名而來”,輻射帶動龍江、永漢、麻榨等9個鎮(街)的技能人才培育。
城西村建筑工匠協會會員均考取了廣東省鄉村建筑工匠證,協會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始終秉承“三精”施工理念,堅持“匠心、匠品、匠才”三匠精神,制定了《會員終身責任追溯制度》,實現工程質量可追溯,讓憑經驗靠感覺的“小師傅”搖身一變成為“有技術、有證書、講安全、重質量”的農村建筑專家。
“建筑行業,質量為王。只要是我們城西工匠做的工程,質量不合格不過關的,都可以來找我們協會投訴。協會成立至今,未出現因工程質量問題產生矛盾糾紛。”城西工匠協會黨支部書記陳健強說。
此外,工匠協會充分發揮老工匠“傳幫帶”作用,沿襲傳統的“師帶徒”結對幫扶模式,一對一教授建筑理論知識,手把手講解搭架子、砌筑、鑲貼等關鍵實用技術,將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薪火相傳,不斷壯大鄉村工匠隊伍。“以前學手藝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有了師父們“傳幫帶”,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就業。”剛入行不久的伍師傅說。不僅如此,龍門縣住建局高度重視建筑工匠培訓和管理工作,每年組織專業人員送“技”上門,通過理論教學、案例分析、技術交流等方式,引領建筑行業技術水平整體提升。
村集體經濟收入今年或突破60萬元
今年3月,城西村作為龍門半程馬拉松賽的必經賽段,廣大參賽者沿著城西村“彩虹路”前行,充分感受到綠美龍門的獨特魅力……這些都離不開城西建筑工匠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
在“百千萬工程”建設中,城西建筑工匠堅持“自己家園自己建”,發揮自身特長,主動投身村道綠化美化、農房“小披檐”改造工作、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建設等工作,用“繡花”功夫對城西村農房和建筑物進行自主設計施工,運用傳統工藝改造外立面,打造村莊特色花草景觀,繪制外墻壁畫,建設村黨建長廊等,讓城西村“舊貌換新顏”。
得益于村莊整體環境提升、優美的自然生態和豐富的人文景觀,城西村成功引進了投資額3800多萬元、占地面積700多畝的百果里農業綜合體項目,該項目中的百果園果蔬采摘基地、農業教育拓展基地、農業旅游觀光基地、中草藥研究基地等80%的設施由城西村建筑工匠協會承建,80%以上施工人員為本村工匠和村民,建成后預計帶動當地村民就業120余人;租賃村民農田、閑置地、水塘、山地等500多畝及閑置農房1870平方米,每年增加村民收入約25萬元,村集體固定分紅10萬元。依托“黨建+建筑工匠協會”,城西村積極推動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2023年城西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0萬+,預計今年將突破60萬元。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鐘琦 姚煥怡